(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倪秀 通讯员 马艳红)在竹编教室学习传统手艺、在编程教室研究机器人、在操场试飞无人机……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学校内近百门个性化特色社团课如火如荼地开展,每个学生都学其所好、乐在其中,这是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实验小学采访看到的场景。
“能够高质量开展如此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离不开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辅助。”青神县实验小学校长艾永红说,今年学校依托全国课后服务平台试点的契机,升级一站式便利化课后服务工作,让参与其中的老师“减负、提效”,更让每个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
早在2019年,青神县实验小学就开始开展校园课后延时服务,并探索“教育信息化+课后服务”。“双减”以来,为了提质课后服务,学校也面临着不少困惑:如何选择课程才能实现更多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在不增加老师太多负担的前提下,保障课后服务课程的教学质量?
“举个例子,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600余人,每个孩子喜欢的课程类型多有不同,现有课程很难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艾永红坦言,拿出令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课后服务成为每个学校“应答题”和“必答题”。作为全国课后服务平台试点县重点学校,学校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打造“外挂大脑”,课后服务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有了技术平台的助力,繁杂的选排课工作不再需要人工处理,考勤打卡、走班巡课、安全管理也能一站完成,工作效能大大提高。”学校课后服务分管副校长杨建明介绍。
教务管理的烦恼解决了,学校又开始着力提升课程丰富度与授课质量。为此,学校引入相关技术平台,利用其中海量的课程资源库和便捷完善的备授课工具,开展各类学生感兴趣、老师没负担的素养课。
以备课为例,教师打开平台就能浏览各类课程的简介与特色,选择适合学生、学生也喜欢的课程,覆盖人文、科技、体育、美育、劳育、心理等领域。同时,课程配套AI双师互动授课、线下课件授课两种便捷模式,既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又实现了“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与此同时,学校将课程平台与国家管理服务平台的系统互联互通,教师课表、学生考勤自动同步,教师备课、授课时长统计明晰,哪项举措没落实到位、哪些工作又需要升级,都可以通过分析各项数据进行科学优化。
作者:倪秀 马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