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全面向网络教学转移,网络课堂与线下课堂有明显不同。师生互动空间即课堂情境由真实变成虚拟真实;师生由不可选择性存在变为通过镜头和话筒可选择性虚拟存在或离开,等等。正是课堂网络化使师生互动缺失了物理真实性,带来了课堂秩序和情境的变化,且逐渐暴露出课堂氛围感不浓、互动消极等突出问题。因此,以知识与情感交互为主旨的网络课堂输出与接收路径与方式需要重新编码。
(资料图片)
在师生隔屏相望且有组织的网络课堂学习场景中,有教师尝试强制性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或使用脑波监测法来进行课堂有效性评估,但过度管控会进一步造成学生驱动力不足,同时脑波监测依然需要解决科学伦理等问题,尚不能为法律所支持。因此,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理论和方法是网课教学当务之急。
网络直播课通过营造课堂情境,提升师生主体性存在感和互动模式,比录播课更能有效提高网课质量。戏剧理论大家戈夫曼和柯林斯的剧场互动链理论,为全方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网课并互动提供了情境参考:直播式网络课堂是一个在线剧场,师生都是演员,教学内容就是戏剧情境与情节,而摄像头和话筒的开关形成表演前后台,师生通过表演,达成知识与情感的交换,并在表演中获得更强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剧场互动首先要确定出场规则,即网络课堂的出勤规则。因网络课堂中学生为虚拟在线,可随时离开“课堂”。因此,网课出勤需要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进课堂,如在线签到、点名回答问题、随机要求打开摄像头拍摄网课集体照等来形成群体性和主动参与兴趣,同时有效遏制学生“虚拟在线、实际离开网课”的情形。
剧场互动其次需制定前、后台规则,即网课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使用规则。网络课堂具有主体性切换方便多样的优势,教师利用好摄像头和麦克风,提升学生“表演主体”感,是提升网络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关键。网课授课过程中,指令的执行与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在线有效性。因此,网络课堂教学时,教师需制定他人前台“表演”时,其他人员进入后台状态即关闭麦克风的规则,但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随时打开麦克风的意识,在教师发出集体回答或抢答、讨论等指令时进行互动。
此外,教师需要设置小组在线汇报规则,每堂课一组学生进行汇报时,汇报组学生须全部开启摄像头,作为“表演主体”进行知识与情感的呈现。这样的呈现,一方面刺激了表演者的主体意识和主导意识,另一方面则创造后台学生的“登场”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前台进行表演的积极性。
剧场互动的第三个规则是演员互动,即网课中教师—学生双主体规则。如果仅是将知识讲授从物理教室搬到网上,加之缺乏直观监控,学生互动参与性必将降低。在课堂中分类切换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使用,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身份的切换,教师需要借助网络课堂这一特点和优势,营造学生自我学习和交互学习的氛围,并将学习成果在网络课堂中进行充分呈现,打造在线协同的师生双主体课堂,即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与主导方式和教师的主体及主导地位,通过灵活切换模式同时出现在网络课堂,从而既保证了教师在知识与情感上的主导性,也保证学生在学习以及体悟和反馈环节中的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环节结束后,教师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任务环节的学生表现及生生互动进行评价与鼓励,从而使学生及时反思,并在下个环节中完善。以确保学生既放松听讲,又时刻保持一定的紧张感,从而始终持有“课堂意识”,而不会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滑离课堂。
剧场互动的第四个规则是情感表达,即网课中的关爱规则。课堂始终是情感交互的空间,教师对学生关爱,学生间相互关爱的规则制定对网络课堂更加重要。一是采取社会性支持策略促使学生互相关爱,如讨论、汇报和答题任务等群体性表演环节中,对协作良好的小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与肯定;二是采取情感性支持策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如小班课时,每位学生都有打开摄像头进行知识学习或情感表达的学习性表演机会。实践证明,单独表演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且利于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认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教师还可设置间隔表演与竞争性表演:让学生通过自荐、竞争、教师选择等方式选出可以单独表演者。通过机会竞争,可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拉高参与度。同时,在这些环节设置下进行学习性表演,利于增强学生课堂上的身份意识、小组意识和群体意识。学生的主动提问正是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促进积极思维投入和深度学习的表现,而这种学习主动性正是网络课堂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精神。
根据剧场互动链理论选择情感饱满、富有情境性的内容便于课堂舞台设置,根据前后台学生不同身份展示等理论进行教学环节和设备设置,能充分保证师生都有进入主体表演、主导网课的时间,让师生都具有强烈的课堂存在感,达致网络课堂师生双主体成效。同时,网课镜头本身带来的表演感能刺激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学识形象和个人形象,能自我约束和规范行为;互动身份切换中引入竞争机制,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展示欲。在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驱动下,笔者希望为探索激发网络课堂学习活力、促进网络课堂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8日第5版
作者:薛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