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同学们,我们身后就是修建于1903年9月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的遗址,它曾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座大桥的力学结构……”近日,郑州中学教师带领学生亲临黄河郑州段的10座桥,掌握物理力学内容,学习“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承重桥”。
这是郑州中学开展的“大河行”系列课程之一。从2012年起,郑州中学主导的“大河行”系列课程基于“大河”,即黄河资源,借助“行”即“综合化学习实践”,从“单学科综合化学习”到“跨学科综合化学习”,走近黄河,基于黄河的育人价值呈现更真实的具有探究性的任务,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这个系列课程的设计总体遵循‘ICDIE’的综合化学习实施路径,即Identify(辨识资源价值)、Confirm(确定探究主题)、Design(设计驱动任务)、Implement(实施综合化学习)、Estimate(评价反思调试)这5个阶段。”学校德育处主任陈云霞说。
黄河水文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都属于生态环境范畴,而利用数据的处理与表达,可以构建环境变化的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科学、严谨地分析数据并判断。在此基础上,郑州中学“大河行”项目组确定了主题为“黄河生态环境变化与治理”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聚焦课程标准和主题,设计了跨学科综合化学习主题任务。例如,让学生作为“小代表”,在对黄河水文特征、黄河沿岸物种分布等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分析判断等方式,撰写一份书面报告,陈述多措并举保卫黄河的行动,并将“议案”提交给郑州市高新区人大工委。
除此之外,“大河行”项目组还借助一系列课程活动,实现让学生从漫无目的“游”,到聚焦主题“研”的转变——“大河行”课程以黄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体资源,以实地综合考察黄河(郑州段)为主线,以学生沿黄河南岸大堤25公里远足考察黄河活动为载体,围绕“探寻故里黄河”这一主题展开。
“大河行”综合化学习过程中,语文、音乐、历史老师利用有关黄河的古诗词、歌曲和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自豪感和神往;化学老师通过引领学生检测黄河水质激发学生保护、治理母亲河的愿望;数学、地理、生物学科以黄河环境生态与治理为任务情境设计学习体验活动,开展教学活动。“数学学科涉及初中三年的统计知识内容,借助‘大河行’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景’和‘场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生物、地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体验大数据带来的震撼。”学校数学教师张芳则向记者讲述了“大河行”项目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
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本硕连读少年班的学生王泽风说:“2019年11月,我们全年级进行了‘大河行’综合化学习课程。当1000多名同学一起在广场朗诵《炎黄赋》的时候,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深深地感受到黄河母亲对中原大地的滋养。”
今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公示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拟推荐名单中,来自郑州中学的《大河行:基于黄河资源的初中学段课程综合化教学十年实践与模式探索》赫然在列。对此,学校“大河行”项目负责人、副校长李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基于问题的专题研修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将综合化课程的学习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给学生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教育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庞珂 通讯员 龙庆)
作者:庞珂 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