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周末我们要完成名著《昆虫记》的阅读。我们以学伴小组的形式,对照书本内容到校园、社区各个角落观察昆虫,绘制成海报,并在班级内组织专题展览!”来自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807班的蔡刘念兴奋地说。这是她本学期拿到的第三个“i作业”项目,每一次都令她“充满惊喜”。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作业”?这是中兴中学副校长陆宗尧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发现,“双减”后作业量显著下降,学生在学校内基本完成了作业,但部分家长又产生了新的焦虑——孩子回到家后没有作业,是不是布置太少了?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表面上是家长对作业量把握不准,深层次却是学生欠缺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后、迁移至生活的主动性。再深究下去,发现原因还在作业管理本身——通过政策推进实现轻负高效后,还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转换态度、爱上作业、会做作业。
“我们的作业管理,要从教师管理作业,转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陆宗尧发现,时间利用效率、写作业的技巧、对作业的心态是三大突破口。“我们汇编了各科目的学习策略,设计开发一个名为‘i作业’的模块,通过组合管理机制,用初中三年进阶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作业的能力。”如七年级培养“爱作业”,开展全员写作业心理效能评估,赞美和鼓励作为教师作业辅导的首要任务,并将识记类作业任务兴趣化、逻辑思维类作业任务项目化、拓展类作业情景化;八年级培养“有效作业”,逐步扩大分层作业范围,培养学生自主监控和设计写作时间、课后拓展任务内容等,提升“元认知”水平;九年级培养“高效作业”,衔接高中段学习方法,分学科开展作业和答题技巧培训,倡导个性化作业策略辅导。
在以上“三步”基础上,鼓励各个班级教师团队开展班本研究,探索一批符合学情的“i作业”班级应用场景。如805班组织了SMART效率管理实验,同学们自发排演情景AB剧,引导大家根据难度系数、兴趣点、耗时、新鲜度四个维度事先规划作业顺序。
“我们不断在全校分享优秀的场景案例,供各班互相借鉴。”陆宗尧说,其实作业本身变化不大,变的是学生的心态和习惯。当发现作业管理的好方法,并尝到甜头,大家都不为作业感到那么焦虑了。
中兴中学倡导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照精编作业,主动开发更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业任务。该校是一所百年名校,近期刚获评“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喜讯传来的第一天,学校科学老师就统一带领七、八年级学生寻找最具文化底蕴的“校园十大名树”。“校园本身就是学习生物类属知识的最好课堂,我们布置这样的‘i作业’,比作业本上练习100遍都有效。”作业设计者郑嘉琪老师是一位刚入职3年的新教师,她召集了一支由科学、语文、美术、地方课程等不同学科老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这个单元的课后作业。
学校还是许多宁波先贤名人的母校。从暑假开始,社会组、语文组的老师们就联合组织八年级学生到附近的名人故居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前组织这样的活动后通常就布置观后感,但现在会跟进若干课程,历史老师会借机讲解近现代史,语文老师会带领阅读文献、训练写作,科学老师也会设计力学和材料类的研究题目,让学生聚焦一次活动,体验多学科思考。”陆宗尧说。
多项跨学科“i作业”的推出,时不时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学生“抬头率”显著增加,课下,教师附近的“围聚率”也明显提高。“几乎每个课间都被学生围住问问题,再也不是我拿着作业本到处找学生询问了。”金梦婷老师感慨道。
“发动教师打破学科、年段、学情藩篱,促进学生组建学伴小组,鼓励个性化作业替代传统作业,中兴中学将核心素养融入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写作业从‘应付’变为主动,写作业变成知行合一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引领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也更符合未来教学质量检测的大趋势。”中兴中学校长王飞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作者:史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