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当“考研热”遇上“弃考潮”,社会的目光往往聚焦在中途放弃的考生身上。有人指责弃考者变相浪费了社会资源,有人批评弃考者信念不坚定、半途而废。笔者认为,无论是努力一拼还是中途放弃,都是考生个人的选择,社会需要予以尊重。
尽管官方尚未发布2023年考研人数,但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全国考研人数或将暴增至520万,打破今年457万报考人数的纪录。“考研热”的背后,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担心。国际大环境不稳定、就业市场上学历的贬值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于是,在就业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大学生将读研视为避风港,以此规避就业风险。
但考研人数年年攀升,录取分数不降反升,考研实则难上加难。对于多次参加考研的考生来说,选择考研不仅要顶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压力,还要对抗竞争带来的内耗与痛苦。如此背景下,放弃也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当然无可非议。
更何况,考研不再是唯一出路,“考公”“考编”也吸引着不少大学生。“考研+就业”的双保险套餐并不少见,在备考阶段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弃考也是自然的选择。“考研+留学”的两手准备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出路,经过审慎衡量过后选择出国留学,也自然是考生个人的选择。说到底,就业是升学的指挥棒,选择升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就业。考研不是唯一出路,在备考路上遇见更好的选择,放弃也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无可非议。
对于考研者来说,无论是努力一搏,还是中途放弃,都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背后的原因千万条,不可一概而论。社会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不是施加更多的压力。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3日第2版
作者:沈光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