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自2015年4月开始探索家校社共育模式。经过7年多实践,家校社理念共融、机制共建、特色共创、环境共育、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初见成效。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位于新城区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在校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导致家校社之间出现了“三少一多”现象:沟通少,教育少,合作少,责怪多。通过深入剖析和反思,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学校教育不能“垒起门子朝天过”,只有敞开校门办教育,将家校共育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中,才能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落地生根。
【资料图】
家教指导促“同爱共育”
学校通过多种举措努力打造高效高质课堂,推动统整课程与家校社合力课程,积极推进学本教学实践,推开“三门”来听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推开教师的“心门”,深入每个班级开展“推门听课”,打造真实高效课堂;其次,推开年轻教师的“目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里,如何补足短板;再其次,推开骨干教师的“脑门”,让骨干教师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团队、讲师团队三支队伍,打造校内家长培训课堂、社区家长学校、网络云家教三级阵地,构建12345热线、教育满意度调查、家庭教育宣讲实时评价三大体系,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双减”政策解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
除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还成为滨州市首批“三宽”(宽厚、宽容、宽松)教育试点学校,深入实施“同爱共育家长培训”工程。学校深入贯彻“只有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学生才能成为更好的孩子”的教育理念,组织家庭教育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志愿宣讲活动,使近3万名家长和儿童受益。在疫情常态化时期,创新采用“教育+科技”“家长学校+互联网”思路为家长服务。“三宽”直播系统拥有专业演播室,提供家长课堂、名校课堂、育儿常识等多方位服务,全面助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学校通过创建“三宽”家长微信群,已在线解决上千个家庭教育问题,超过4000个家庭受益。
“双增双减”见育人实效
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还实行“双增”:一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二是增加学生音体美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为此,学校破立并举,抓核心立特色。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学本课堂教学。注重智能技术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本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优质课评选,使学生懂得自学、有效互学、大方展学;推行教研组长示范课、骨干教师“学本教学”观摩课、人人执教“学本教学”规范课等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进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研究,通过三轮设计,研制运用主题单元式分层作业清单,基础作业立足内化学习能力,拓展作业立足提升学习能力,自选作业立足体现学生差异。依托数字化精准教学云平台,精准设计作业,实现课中、课后作业自动快速批改,错题自动收集,量身定制个性化作业。实施作业统筹、共享、公示制度,发挥作业“促教促学”作用。同时,采用作业多样化评价方式,增加作业批改方式,如教师面批、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另外,全面推行家长进教室、进课间、进食堂、进考场、进教研组活动,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双减”后的校园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校工作动态。
课后服务助美丽乡村建设
为了让乡村孩子也能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提出“1+1+3”课后服务课程目标。第一个“1”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二个“1”指每个学生至少培养一项兴趣特长;“3”指人人提升三项能力,即艺术审美能力、生活生存能力、阅读表达能力。学校开设文化素养类、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创新类等3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同时,邀请家长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课后服务家长教师周转站,因地制宜开展民间游戏、非遗传承项目、国防、安全、卫生与健康等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如今已有上千名家长走进了课后服务课堂。
除了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也非常注重与社区之间的联动。一方面,学校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如为社区捐赠图书、用师生文化作品布置小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协助社工调解家庭内部矛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学校主动与属地企业对接,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学校努力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严谨的管理风格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带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让校园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原点。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08日第4版
作者:齐爱军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