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家校社须同频共振促“双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1-08 09:49:38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义务教育领域全面铺开,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家庭、学校、社会在功利化教育裹挟中形成的一些错位观念与行为正在被纠正,教育生态环境正在逐步优化。当前,尤其需要家校社的同向同行、协同一体,这是继续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家校社需要协同破解各自面临的难题。家庭、学校、社会在带有功利化、短视化色彩的教育环境的裹挟下,其各自均面临难题,亟待通过协作而结成有机整体来破解。


(资料图片)

其一,家庭的人格教养作用被削弱。家庭教育是以亲缘纽带为基础、为孩子人格奠基的教育。但近年来,一些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人格教养作用,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将考试成绩当成衡量子女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过度注重子女的学业,忽视对其的人格教育和品格、习惯的培养,家庭涵养优秀人格的功能出现萎缩。

其二,学校的教育权威作用受到制约。学校教育具有国家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发挥主阵地作用。但是,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权威性正在受到冲击和影响。比如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缺乏信任,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淡化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等。

其三,社会教育平台支撑作用彰显不足。社会教育作为教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平台支撑作用,但长期以来,社会教育参与力度不够,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形式不够多元,社区在少年儿童业余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的服务作用不明显。

家校社需要目标一致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家庭、学校、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育人目标,才能实现同向同行,才能真正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地。

其一,家校社培育优秀人才的目标一致。我们需要看到,“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家长的教育焦虑尚未根本缓解。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日益深入,认同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双减”政策的实施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尽管家校社在孩子具体而个性化成长的目标追求上会有差异,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已经成为家校社共同的理想追求和育人宗旨。

其二,家校社破解现实难题的目标一致。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在剧场效应和短期效应的驱使下被裹挟前行,迫切希望从教育内卷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面对因学生在校外“抢学”导致的课堂进度和质量难以把握的难题,大都期望从不健康的教育生态中得以松绑。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机构希望为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出一份力,但有点儿心有余力不足。落实“双减”政策,使家校社逐步各得其所,为各方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家校社需要同频共振健全育人机制。“协同”强调协作配合,“一体”则意味着高度融合。这就要求家校社三个主体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又要相互融合,同频共振。

其一,学校要做好三个设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二是科学设计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既要在作业数量上充分考虑学段、年级差异,又要根据学生水平和层次差异确定作业方案,作业类型设计也要丰富多元。三是走心设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要与社会团体、组织机构联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还应借助家长委员会、新媒体等平台与家长开展互动交流,以有效的沟通、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来缓解家长焦虑。

其二,家庭要发挥协同育人的纽带作用,支持与回应“双减”政策的实施。家庭要回归帮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角色定位,家庭教育既要避免出现学校化倾向,又要跳出脱离社会现实的怪圈,充分发挥家庭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作用。一是突出道德品质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二是强化身体素质提升,要鼓励孩子在校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非在校期间合理安排孩子的营养、休息和体育锻炼时间;三是注重生活技能培养,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各项实践技能锻炼、志愿服务活动等;四是涵育文化修养,通过培育良好的家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文化修养;五是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认知、行为、情感等多方面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训练,并密切配合学校有关行为习惯的管理与评价,鼓励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其三,社会要主动开发教育资源,帮助学校、家庭合力育人。相较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力量具有广泛多元、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积极予以开发利用,并主动参与到落实“双减”政策的实践中。首先,大众媒体要为“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应社会关切。其次,公共文化设施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定期向学生免费开放,尝试远程教育课程等,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综合素养。再其次,社区要发挥“最后一公里”优势,完善软硬件设施,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常态化,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基地,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优秀的育人理念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于志娜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少博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08日第4版

作者:于志娜 史少博

标签: 社会教育 支撑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当前信息:家校社须同频共振促“双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义务教育领域全面铺开,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家庭、学校、社会在功利化...更多

2023-01-08 09:49:38

观察:用心用情解决“接娃难”

幼儿离园早,家长上班没时间接孩子,即使接回家也无人看管……如何帮助家长解决难题?从2022年秋季...更多

2023-01-08 09:35:14

世界微资讯!纾解家长焦虑 培育健康儿童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力图缓解家长的教育...更多

2023-01-08 08:39:05

焦点资讯:小学缓一缓 过渡更平稳

■聚焦幼小科学衔接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的黑板高度降低了,班级公共空间增加了乐高角、手工角……这是...更多

2023-01-08 08:45:54

天天观热点:山东修订幼儿园分类认定标准

本报讯(记者魏海政)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修订完善后的《...更多

2023-01-08 08:44:39

【热闻】童心童趣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幼儿园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活动。近日,在“骑行区”自主游...更多

2023-01-08 08:38:17

每日观点:家校共育纳入发展全局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自2015年4月开始探索家校社共育模式。经过7年多实践,家校社理念共融、机...更多

2023-01-08 08:39:34

世界观天下!“校地共建”为地方发展赋能

“基于工业互联网,着重打通生产制作型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资金流……”寒假前,宁波城市职...更多

2023-01-07 12:44:43

全球要闻:三个转变搭建学生资助“彩虹桥”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现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30所,在校学生11万名...更多

2023-01-07 08:44:08

环球快讯:区域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亟须统筹兼顾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与品质。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更多

2023-01-07 08: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