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是我国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传承美、培育美、创造美、弘扬美的教育方式,在增进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舞蹈美育
【资料图】
舞蹈美育,育人是目标,美是方式,舞蹈是载体。舞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具参与感,更具体验性,用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提升道德文化素质,将舞蹈美育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体验。舞蹈,尤其是中国舞,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舞蹈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多学科的融合,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如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在课下揣摩,在生活中体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进一步培养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尊心,增强文化自信。
时代精神的美育与浸润。舞蹈的审美,是大社会、大文化的浓缩与传播。现在的青少年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接收渠道多,视野开阔,但同时也需要在文化艺术的审美上予以引导。舞蹈美育在教授学生艺术鉴赏知识的同时,应传播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正能量。
创新思维的开拓与融合。创新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的融合,很多舞蹈大师都是文理兼修,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形成创新的思维方法。舞蹈美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如将舞蹈美育课程与机器人编程课程相结合,采用多学科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有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从义务教育艺术课标看舞蹈美育
2022年公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并对开设的门类、课时占比都有详细规定,在舞蹈美育方面体现出以下新变化:
新课标对于舞蹈学科来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新课标提出:在课程设置上“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该表述意味着舞蹈被正式列入课标,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中,成为“新三科”之一。这不仅更新了艺术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也体现出国家意在变革育人方式的决心。据了解,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总课时中,艺术课时占比达9%—11%,比原来高出了近5%,仅次于语文和数学。
新课标明确了舞蹈美育的新内容。新课标中舞蹈学科课程理念科学、系统,课程内容全面、综合,课程形式多元、灵活。与2011年版艺术课标中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项艺术能力培养方向相比较,新课标在培养艺术能力方面提出了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的4类艺术实践活动,其中涵盖了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一至二年级、三至七年级、八至九年级三大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嵌入其中,以结构化的方式使课程内容呈现更加清晰、简洁。
新课标体现了舞蹈美育的新思路。新课标在艺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都体现出国家意志,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注重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的指导性,体现国家育人目标的最终指向,推动我国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参考与指导。对于舞蹈艺术学习而言,舞蹈不只练习技能,更多应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探知和感悟,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从学生家长关心的角度看舞蹈美育
在“双减”“新课标”双重背景下,舞蹈美育有其更大的可为空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身心健康。舞蹈是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对话,在对身体的运用中,以美的方式得到精神升华。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而舞蹈所具有的舒缓焦虑、心理调节等功能已被广泛认可与应用。学生学业压力大,需要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进行疏导,舞蹈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舞蹈是肢体的活动,通过舞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形体、姿态,锻炼体能;将舞蹈课程与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审美提升。舞蹈美育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将自身对于生活的感悟表达出来,利用舞蹈来表达和感染人们的情绪,让不同的思想和心灵在艺术中产生碰撞,以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由此可见,舞蹈美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是意志品质。舞蹈作为一项技能,需要反复训练习得,其教育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如简单的压腿等动作,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一开始无法坚持,但通过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在坚持中学会了忍耐,得到了磨砺,在不懈的坚持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积极作用,令他们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开拓进取,敢于挑战挫折,总而言之,有助于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系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07日第9版
作者: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