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施剑松)“中小学科学教育要重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必须重视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精神。”3月7日,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座谈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和北京中小学一线的校长们围绕加强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与人才自主培养等教学热点,为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科学素养课程出谋划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起,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就设计推出“优秀种子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系列课程。目前,课程开发初步呈现结构体系,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说,教师科学素养通常指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技术素质、认知和能力,包括科学品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等要素。据此,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按照“调研了解—开发实施—总结提炼”的实施路径,设计开发了认识态度情感类、知识技能类、普及类、应用类等四类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促进教师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尤其是涉及科学和技术的生活背景;提升教师科学意识,使教师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丰富教师科学知识,提升教师的科学思维,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运用科学规律和思维法则,对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的解读认知,探明问题本质,有效解决问题。
课程面向全体优秀种子教师,将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科普基地场馆资源,通过讲座、探访、体验等形式,为优秀种子教师带来不同学科、领域较新研究课题与科技成果。
作者: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