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当初撒下的这8颗‘种子’,在校园里竟然‘生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日前,谈起对口援疆工作,新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这样形容创新对口援疆机制后,带来的巨大“裂变”。
李玉鸿口中的8颗“种子”,指的是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和博士团成员以及校与校之间的援疆干部。2020年9月,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燕山大学、中国科协等援疆高校和单位的援疆干部奔赴新疆工程学院。
与过去不同,新疆工程学院党委专门为援疆干部拿出6个学院的院长岗位。“在与援疆高校沟通的时候,我们就明确提出把学院的正职岗位拿出来,由援疆干部担任。”李玉鸿说。
(相关资料图)
把学院正职交给援疆干部,无疑是对援疆高校的充分信任。精挑细选、多方考察之后,援疆高校分别派出了既懂管理,又是所在学校骨干人才的优秀干部前来援助新疆工程学院。
“很感谢新疆工程学院对我的信任,担任院长后,学校给了我这个援疆干部足够的话语权,足够的信任让我这个援疆干部能够放开手脚干。”重庆大学援疆干部、新疆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熊燕说。
同时,为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现象发生,新疆工程学院将原来各学院的院长任命为执行院长,明确不影响其评优评先和晋级晋升。援疆干部任院长后,同执行院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组成新的管理团队,跟着学,一起干,共成长,凝心聚力推动学院发展。
当院长,管理一个学院,推动学院发展,这是援疆干部的重要工作,但这些来自不同高校的人才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科研工作者。他们想干事、能干事,但能不能干成事对学校来说是个需要认真解决好的课题。
2021年7月,新疆工程学院援疆高校西部能源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该研究院由中国矿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院,而是一个依托援疆高校和单位的优势学科与科研团队组建的共享共赢平台,这个研究院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实’。”新疆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增国说。
在援疆高校西部能源发展研究院,援疆干部人人都建立了研究所,他们有了干事创业的大平台。见到中国矿业大学援疆干部、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院长黄艳利时,他刚风尘仆仆地从新疆库车市的煤矿赶回来,“我带领的团队的科研项目在那里,得经常去看看,到生产一线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李玉鸿把援疆高校西部能源发展研究院这个平台称为“金梧桐”,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25个研究所,援疆干部8人“小团队”引来了内地高校100多位专家学者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深度参与其中,“小团队”裂变为“大团队”。
2022年,新疆工程学院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实现双突破,共获得包括4项国家级项目和6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纵向课题58项,纵向科研经费2096.6万元,比2021年增长了297.84%,与2020年相比,科研经费增长了370%。新疆工程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心获批首批自治区技术转移机构。“短时间内,实现了新疆工程学院在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发展基金、天山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方面的‘零的突破’。”王增国说。
“过去,很难拿到科研项目,如今,在黄艳利团队带领下,我快速成长起来,拿到了科研项目。”新疆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长德说。像杨长德这样快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在新疆工程学院还有很多,一支青年科研队伍已经建立起来。不少援疆干部还把自己的博士生带到新疆工程学院来培养。还有的援疆干部招收了新疆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援疆干部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新疆工程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批青年才俊慕名加入学校教师队伍……
“我的研究所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我的学生在这里,即便援疆任务结束,以后还会经常来这边工作和交流。”这是援疆干部们共同的心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8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蒋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