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报】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中国价值观传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18 10:30:51

[摘要]中外学生融合是高校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其中,价值观传播既是中外学生融合的重要内容,又是其核心目标之一。本文结合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实践,从打造融合项目、创新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中国价值观传播在中外学生融合中的实施原则与策略,并提出优化建议。


(资料图)

[关键词]中外学生融合;价值观;传播

一、在中外学生融合中做好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

价值观是人基于自身思维对事物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即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项久雨在《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时代特性和世界意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价值文化的借鉴与超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吸收与发展。具体来说,中国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吸收了近现代西方文明合理成分,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国国际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追求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前期对国际学生“差异化”“集中制”的培养模式造成文化冲突、管理失效等问题凸显,已经不符合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外学生融合成为解决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切入点,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涉及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文化交流、价值观传播等方方面面。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来华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因此,在中外学生融合中做好价值观传播不仅有助于高校自身国际化发展、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培养,更能服务国家战略,对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二、中外学生融合中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研究现状

目前,直接以“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中国价值观传播”为主题的研究比较少,以“中外学生融合”“中国价值观传播”为研究内容的相关论文也很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即便提到“中国价值观在高校留学生中的传播”等相关表述,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中外学生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

马艳妮认为,中外学生融合的局限主要在于理论指导的欠缺、政策性引导未能有效落实、体制制约等几个因素,并从学生活动、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讨论构建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路径(2013);李志军、黄展探讨了中外学生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认为理顺和转变中外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是推进中外学生融合教育工作的关键(2015);佘顾雨等提出了通过学业融合、行为规范教育、环境适应及心理健康指导、留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等方法实现中外学生机制融合并促进校园跨文化交流(2019)。

(二)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策略与意义

陈伟军认为,中国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内涵凝练、国际认知、文本创新、传播协同、效果评价等方面不懈努力,要推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载体拓展和文本创新是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2018);刘晓琴提出,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宣传应当从建设英文课程资源、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入手(2019);王飞、费爱华认为,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效果需要借助“对方的道理”论述己方的立场,借助“故事”中丰富的细节和情感,通过“高信任度”“人格”的传播者和传播载体提高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2020)。

中外学生在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等方面差异显著,给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价值观传播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如何求同存异、掌握主动、抓住重点,有效开展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价值观传播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从目前来看,价值观在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传播这一研究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各高校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与系统实践经验。本文立足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实例,探索价值观传播的实施方式与路径,不仅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拓宽了中外学生融合研究的内涵。

国际文化风情节墨西哥展台现场

三、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的实施情况

上海大学为中外学生融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并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中外学生融合实践活动,为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保障。

(一)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1.2018年,为落实国家外交、教育外事及港澳台政策要求,上海大学进行大部制改革,成立国际部。国际教育学院成为国际部下辖机构之一,统筹管理国际学生相关事务,负责与招收、培养和管理、服务国际学生相关的政策制定、业务指导、检查监督以及工作协调;2019年,学校印发《上海大学国际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专业学院是国际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单位,负责落实本单位国际学生教学、教务及日常管理的各项事宜,并根据国际学生规模设立专(兼)职国际学生辅导员,接受国际教育学院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

2.在教学管理方面,上海大学规定国际学生参照中国学生的管理办法实行管理,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在校内管理方面,确保中外学生按照平等的使用条件、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设施和资源;鼓励中外学生共同组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

(二)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实践活动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中外学生融合实践活动是做好国情校情、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教育的主要抓手,是传播中国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比其他高校,上海大学的学期制较为特殊,采取秋、冬、春三个大学期制,夏季学期为两周考试周与暑假。下面以2020-2021学年为例,以四个学期为时间参照,考察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表:上海大学2020-2021学年中外学生融合活动表

从图表来看,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共开展30余次融合实践活动,每个学期均有相应活动举办,涵盖参观寻访、文化体验、文体活动、竞赛培训、志愿服务、学业互助等不同类型;既包括每年的固定项目,如新生城市寻访、暑期社会实践、节日联欢等,也包括上级部门、专业学院主导的特色活动,如参访红色电影剧组、中国传统印刷品手工体验、商业精英挑战赛等。然而,从图表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类型构成与组织主体并不平衡,内容以参观寻访和文化体验为主,学校组织次数多,专业学院举办次数少。总的来说,这些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类型丰富、设置合理;二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三是多方协调、各具特色。

(三)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的问题与困难

得益于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与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上海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1.教学管理与学业融合制度不够完善。中外学生融合必然包括学业融合与教学管理的“求同存异”,“同”在课程管理、学业要求、纪律规则等方面,保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异”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外学生的差异特点,如语言差异。目前,上海大学国际学生管理系统与各专业学业教务系统、学校研究生管理系统尚未打通,给国际学生的选课、制定培养计划等带来一定困难。

2.疫情常态化下缺少改善中外学生融合的有力举措。受疫情影响,上海大学大部分国际学生在境外学习,与学校、老师、同学的联系比较困难,办理休学、退学的学生激增。除了一些线上讲座、云参观外,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

3.实施中外学生融合的方式创新性不足。在进行中外学生融合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参观访问、文化体验、语言角等形式,宣传方式、选拔范围、筛选条件固化,大多数情况下只覆盖到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国学生与其他专业学院相对固定的部分国际学生,离全校范围内中外学生融合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这些不足与困难不利于传播中国价值观,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弥补不足,克服困难,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传播路径。

中外学生融合活动“色彩展览”之沙画制作

四、中外学生融合中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原则与途径

价值观的传播不是孤立、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国学生主要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国际学生主要受到原生文化、学校与他人的影响。在中外学生融合中,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因势利导,做好价值观引导。

1.提前布局,科学谋划。在中外学生融合中传播中国价值观,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打破壁垒,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国际学生管理部门与专业学院的人员职能,建立专业的国际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和谐稳固的沟通模式,建成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以实际行动赢得中外学生的尊重,提高中国价值观的接受度。

2.严守底线,以人为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人为本,采取中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故事”与“实物”中丰富真实的细节和情感赢得他们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认可,激发他们参与传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强调,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学利用上海的红色资源,组织中外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与历史博物馆,举办“我眼中的中国”等比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搭建平台,形成特色。做好校、院、系三级联动,根据专业特长、院系特点、学校特色,搭建类型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于艺术专业类的学生,可以建设艺术交流中心;针对经济专业类的学生,可以建设经济论坛等。此外,还应鼓励、支持中外学生建立社团与学生组织,引导他们开展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

4.紧跟时代,创新方式。要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外学生的兴趣点,创新传播方式,从西方修辞学理论中汲取营养,掌握“说服艺术”,提升传播效果。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社交媒体、自媒体兴起,各种流行事物此起彼伏,传统的单向流动型、简单说教型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广大青年中外学生的兴趣。做好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中国价值观传播应抓住痛点,尝试“体验型”“对话型”“自发型”的新型传播方式,达到传播效果。

目前,各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传播中国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中国价值观在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传播效果短时期内难以量化,只能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测评。而中国价值观传播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作者吴澎宵就职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薛堯云就职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项久雨,吴海燕.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时代特性和世界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4-6.

[2]马艳妮.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2013.

[3]李志军,黄展.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稳步推进中外学生融合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5(01):22-24.

[4]佘顾雨,朱仁庆,赵海晓.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及跨文化交流研究[J].智库时代,2019(45):276-277.

[5]陈伟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路径[J].学术界,2018(05):70-77.

[6]刘晓琴,王栋.“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渗透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5):113-114.

[7]王飞,费爱华.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J].新闻知识,2020(12):10-15.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4期)

作者:吴澎宵 薛堯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全球快播报】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中国价值观传

[摘要]中外学生融合是高校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更多

2023-04-18 10:30:51

提升国际话语权 留学青年当有为 聚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秦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鼓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外交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

2023-04-18 10:43:15

浙江常山开展“干将比拼”擂台赛

本报讯(通讯员徐德飞徐浩然记者林焕新)日前,浙江省常山县教育系统开展2023年“干将比拼”擂台赛...更多

2023-04-18 09:46:12

小团队带来“大裂变”

“短短三年,当初撒下的这8颗‘种子’,在校园里竟然‘生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日前,谈起...更多

2023-04-18 09:34:15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若干思考_全球新消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办学过程中不仅涉及中外不同文化、体制交汇,涵盖国...更多

2023-04-18 09:40:14

环球观点:校园足球运动促进学生成长

4月16日,安徽省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男女足球队在操场上训练。近年来,环峰第三小学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更多

2023-04-18 08:34:40

强教师 兴教育|今日热文

改革前,干多干少工资差别不大,教师干劲不足;改革后,教师在原有待遇基础上有增量收入,大家争相...更多

2023-04-18 08:29:35

警惕伪国学培训陷阱_世界今亮点

近段时间,互联网上出现一批打着国学培训幌子,传授占卜算卦等内容的培训机构,通过悬挂虚假头衔的...更多

2023-04-18 08:44:16

速读:增强适应性,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指职业院校要瞄准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更多

2023-04-18 08:32:03

环球即时:科技小院为什么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中国农业大学200多名师生过着一种与大部分高校师生不一样...更多

2023-04-18 0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