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日,我和太太从芝加哥驱车400多公里,重回我在1997年-1999年刚到美国时就读的鲍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天空晴朗,气温适宜,到达鲍大时已临近下午3时。我特意预订了大学对面新落成的酒店,冲了一个热水澡,吃了一点零食后就匆匆走出酒店。不需要导游,也没有联系以前的教授、朋友,就我和夫人两人,信马由缰,边走边看,尝试寻找25年前刚到鲍大和鲍林格林小镇时的感觉。
学校大学楼
跨过酒店前的通衢大道伍斯特(Wooster)就是鲍大的地界。由于地处平坦辽阔的俄亥俄北部小镇,大学的占地面积广阔,共1338英亩(约合5.41平方千米),东西长约2.4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从整体布局来看,大学东部是停车场和体育馆。停车场可容纳数千辆车;体育馆包括可容纳2.86万人的多伊特·佩里橄榄球馆(Doyt Perry Stadium)、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冰球馆、新落成的可容纳5200人的斯多中心(The Stroh Center)、拥有18孔的标准高尔夫球场、拥有1.2万平方米室内面积的佩里室内田径和球类馆(Perry Field House),以及内设游泳馆、健身馆、球类馆和空中跑道等场馆的学生娱乐中心,还有可同时举办数场比赛的足球场和20多个网球场。校园北边是飞机场,供飞行系学生和飞行爱好者使用。
(相关资料图)
大学里三大中心建筑群分布在校园中部和西部,建筑群内大楼雄伟、庄严,高低错落有致。建筑群被绿树环抱,芳草萋萋。最东边的建筑群由图书馆、商学院、英语系和教育学院组成;西边的建筑群是学生中心、赫氏楼(Hayes Hall)、爱普乐综合楼(Eppler Complex)和缪斯乐楼(Mosley Hall);西南边的建筑群则包括大学楼(University Hall)、汉娜楼(Hanna Hall)、行政楼、外语系楼和历史系楼。除了这3个主要的建筑群,还有散落在外围的数学系、音乐学院、科技/建筑/应用工程学院的教学楼、沃尔夫艺术中心和学生宿舍楼等。由于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116幢建筑间距很宽,加上散布其间的树木和大片草地,好像踏进一座管理良好的园林。整个校园给人一种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可以想象,在这样宽敞、静谧、美如仙境的地方读书,是多么惬意的体验。
作者在学校宿舍前
然而,1997年刚到此地的我在工作、读书、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几乎没有闲情逸致享受鲍大的这些美好。作为教授大一学生英语写作的老师,我同时又是一名要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双重身份增加了我的工作难度,我要思考怎样设计好所教授的课程,怎样和学生互动,怎样批改学生的作文,怎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我还修了3门研究生课程,需要尽快了解美国教授对课程、阅读、论文、考试的要求,阅读量和课业任务比之前翻了好几倍。生活方面最大的挑战就是饮食。虽然我在来美前已经工作过几年,有一定积蓄,但把商店里食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后,马上决定只选便宜的买了。记得有一次我特别想吃里面夹大辣椒的三明治,还专门骑车到克洛格(Kroger)去买。但当我看到一个辣椒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要将近8元,只好悻悻而归。去餐馆的次数就更少了。记得第一学期的圣诞节前,我和另外两位中国室友第一次去麦当劳吃了汉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另外,美国的食品种类单调,肉类很多,蔬菜很少。我一日三餐基本就是面包加一些现成的鸡肉、火腿,几乎不怎么做饭。几个月下来,身体也垮了,体重减了10多斤。加上思念亲人,完全无暇欣赏校园的美景。
除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挑战,我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也充满忧虑。我读的是美国文学,这个专业难找工作,那两年我对如何安排未来非常模糊,唯有努力教课,拼命读书。直到硕士毕业前夕申请到外校的博士项目后,我才开始慢慢考虑5年后的计划。
即便如此,当时的我还是被所看到和体验到的鲍大校园震撼了。鲍大虽然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大学,但其校园的树木、景观、道路、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电脑房、体育中心等设施的完备和现代化程度都令我大为惊叹。时隔25年,我几乎遍访了美国的大城市,驱车穿越过30多个州,但我仍为鲍大的校园面积、建筑、绿化和设施而惊叹。
在鲍大读完硕士后,我来到印第安纳波尔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太太和儿子也来到美国,实现了家庭团圆。太太考取了波大的博士研究生,儿子也在美国读书,我的心情也渐趋轻松和舒畅。博士毕业后我受聘于芝加哥城市学院,教授美国文学和英文写作,太太受聘于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斯蒂文森高中教授中文,儿子几年后也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在一家大型公司做统计和市场分析。25年来,我们一家人的人生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我和太太来说,事业达到顶点,人生即将步入后半程,退休也近在眼前。我们相亲相爱、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很有意义的在美留学、工作的时光,此时旧地重游,重寻青年时代在校园留下的足迹,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唤醒我们青年时代的梦想、渴望、追求、努力,也能为我们的后半段人生充点电。
不惊扰任何人,没有任何实际目的,就我和夫人两个人,走走停停,兴致高时驻足片刻,否则便快步向前。因为校园太大,以我们的脚力,两三个小时根本无法涉足每一片区域。我们徜徉于校园中心的3个主建筑群,欣赏其间的建筑、树木、花花草草。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居其位、各显其美,整个校园布局和谐、美轮美奂。正值暑假,缺少了教职工和学生的校园更显空旷幽静。置身其内,犹如进入世外桃源,让人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和嘈杂。
经过25年的风吹日晒,校园的建筑仍巍然挺立、崭新如昨。建于100多年前的大学楼和汉娜楼前的罗马风格圆柱依旧挺拔高耸、巍峨庄严,体现了建筑的绝佳质量和久远生命力。走进当年刚落成的办公室所在地东楼,时隔25年仍看不到破旧的痕迹,楼外的红砖墙面、楼内的电梯、楼道的地毯,一切都和刚落成时一样。校园的水泥人行道不知经过多少人的踩踏、多少次的雨水冲刷,依然棱角分明、平展鲜亮。
这次回访也看到了几栋新建筑,如沃尔夫艺术中心、斯多中心、商学院和伍斯特大街旁的数栋宿舍,都美观、现代、大气,但绝不奢华。鲍大校园没有围墙,没有设定入口和出口,校园大道与小镇上的街道和马路相通,可以长驱直入。像美国所有大学一样,鲍大也没有斥资建造豪华的校门。如果一定要说校门,也就是几块长三四米、宽一两米左右的水泥方碑,上面嵌着“BGSU”几个大字,很不引人注意。那么学校的经费都用到了什么地方?用在了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和服务学生上了。在我离开的20多年里,鲍大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一直在提高。《华尔街日报》将它的教学质量排在公立大学的第3位,将它的学生满意度排在中西部公立大学第1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也将它列为第一类大学。
是的,学校的变与不变总在意料之中。一所学校每隔几年增添几座新式建筑总是正常的,当然也有不变的。这次重访鲍大,我确信了这一点——鲍大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平衡。我在校园新添的建筑中看到了鲍大的与时俱进,也从它百年的建筑和教育理念中看到了它坚守的信念,那就是质量第一。一幢楼从设计到施工要确保百年后仍质量上乘、美观大方。育人也是一样。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培养,倡导毕业生为社会作贡献就是鲍大不变的精神。
鲍大是一所公立大学,它坚守公立大学的理念。校园内的多处标识上都写着“为了大众利益的公立大学(A Public University for the Public Good)”,阐明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代表着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过去10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来到这座小镇,用知识点燃梦想,改善人类的境况,也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鲍大是一座典型的大学城,当地人口3万多,大学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余1万居民也都和大学有着某种联系。大学城是美国的特色之一。美国有3亿多人口,大学和学院有4000多所,很多人都生活在大学城中。美国对大学城的界定很宽泛,只要一所大学的人数占到城市人口的1/5且对这个城市产生重大影响就可称为大学城。较大的大学城有波士顿、圣地亚哥、奥斯汀等,也有中型的大学城如麦迪逊、安娜堡,以及像鲍林格林这样更小的大学城。这些大学城对美国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让当地受惠,它们的影响还辐射到本州、全国乃至世界。鲍大也将继续发挥其优势,努力影响更大范围的地区。
同样没变的还有小镇的居民。他们仍是那样热情、诚实、友好、低调、包容,坚守着他们做人的良心底线,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5年前在这里读书时,大学教授和同学对我都非常友好,有些友谊甚至持续到今天。华立·普莱策和他的太太戴安(Wally Pretzer and Diane Pretzer)都是鲍大的退休教授,他们隔三岔五带我参加当地的一些文化活动,帮助我融入当地社会;比尔·科金(Bill Coggin)教授更是将自己的家开放给我,告诉我不用预约可以随时到他家里去;理查德·格哈特(Richard Gebhardt)教授在课程结束后会带我们几位研究生到他40公里外漂亮的家中,与我们聚餐、聊天;英语写作部主任唐娜·纳尔逊(Donna Nelson-Beene)教授则在每学期期末将几十名助教请到家里举办期末聚会,类似的友好之举不胜枚举。同时,我也感受到小镇上普通人的善意。这次我特意和夫人去寻找当年拿破仑街的那个自行车行。当年,车行就设在主人家的车库里,里面摆放着主人收集的翻新自行车,通常会低价卖给学生。我曾经花了20美元买了一辆旧车,骑了两年。车出问题时,较复杂的维修他会收一点费用,如果只是紧紧螺丝或上点机油,他从不收费,还会和我闲聊学校的情况,让我感受到老人家的真诚和温暖。可惜,这次回去没有找到那位善良友好的老人。正是通过这些细碎的小事,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良好素养、诚实厚道、与人为善。
25年匆匆而过,25年沧海桑田。而立之年来到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小镇开启人生新的旅程,有许多匆忙、混乱和不确定,做梦也没想到会读到最高学位,还做了大学教授。依托鲍大的教育和鲍镇人民的友好,我的脚步才得以越走越稳。今天,我再也没有刚到时的急促和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安详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一份感恩。鲍镇虽小,鲍大也非名校,但通过它们,我触摸到了陌生世界的脉搏,从这里,我走上了一条更广阔、稳定的人生之路。(作者 苏索才系美国芝加哥城市学院教授)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4期)
作者:苏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