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山城。这里的孩子活泼、开朗、聪明、强壮。十几年的校长生涯,我一直怀揣“让小山城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信念,秉持“让每一个生命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基础教育的热土中,从未停歇砥砺前行的脚步。2021年,当学生将首届全省海洋知识竞赛初中组冠军的奖杯捧回学校时,小山城轰动了——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走“五育融合”之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
山的厚重,水的鲜活,两种形态,给了我启迪。依据山水特色,学校打造“和雅”文化,并凝练成“博新尚水,崇德效山”的校训:“博新尚水”,引领师生崇尚律动的河水,培养聪敏灵动、顽强乐观的慧性;“崇德效山”,引导师生效仿巍峨的大山,塑造博大沉稳、担当奉献的品质。在办学过程中,我依托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出走“五育融合”之路,打造学校的愿景——在山水融合里,“五育”共生中,铸就师生尚水的智慧和效山的厚德;确立学校的育人目标——培育卓尔不凡、文质兼美的阳光少年。
(相关资料图)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聚焦“五育融合”,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命焕发活力。“五育”之中各育不能孤立。具体而言,德育是心脏,输送的“血液”贯穿于各育之中;智育是大脑,为实施各育进行知识和智力的储备;体育是躯干,为其他各育提供体质的准备;美育是五官,以直观的判断助推其他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四肢,实现对其他各育的实践运用与成果检验。学校聚力“五育融合”内涵,明确“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的融合原则,将“五育融合”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师生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质量观,全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五育融合”教育格局。
为了有效保障“五育融合”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优化提升,学校构建“五育融合”课程的育人体系。
一是确立“五育融合”课程的目标体系。在“以人为本、教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教学改革理念引领下,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指向,将素养目标分为“三层架构”,即“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从知识技能的习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再到学科思维的内化,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共同指向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多元差异发展。
二是构建“五育融合”课程的结构体系。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校按照“平向分类、立向分层”的方式建构起“五育融合”课程“5+3”结构体系。第一个“5”,即平向将学校课程分为“立德铸品”“启智育慧”“健体强魄”“尚美品艺”“崇劳雕琢”五类课程。第二个“3”,即立向将学校课程分为3层:基础学科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五育”渗透,达成双基目标;拓展渗透课程,面向不同差异学生,指向学生巩固性目标;特色融合课程,面向不同层次学生,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三是形成“五育融合”课程的实施路径。“学科+”融合式,即打破学科逻辑界限,实现跨学科设计的“五育融合”教育,达成“五育”的全面渗透和贯通; “活动+”融合式,选择以某一活动作为载体,实现“一育引领,诸育融合”;“实践+”融合式,学校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育工作,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时将国旗文化、战斗英模、海洋海军、国防科技和国防技能引进校园,构建“五育融合”的国防教育体系;“协同+”融合式,建立家校社工作机制,形成协同育人领导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融合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设资源教室,“随班就读”体现“五育融合”,彰显教育公平。
四是教育信息化助力“五育融合+”。学校借助市级智慧校园领航学校,不断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化素养。同时,学校聚焦信息技术融入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在依据“循证教学原理”的基础上,融合信息技术,以“五育融合”为宗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构建以“可见的学习”为特征的透明课堂。“循证·透明课堂”采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实现教学练考一体化、学习过程可视化、学情反馈即时化、教育评价立体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自觉成长;实现教与学方式拆分重构,从低度到高度有机转化,注重基于教与学精准化数据下的教学剖析和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和跨学科设计能力提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大数据支撑实现精准教学、因材施教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站在新起点,聚焦新时代教育的深刻变革,学校借助“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力求践行“博新尚水,崇德效山”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山水精神的融合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10日第5版
作者:赵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