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学生的文化积淀、情感熏陶、语言运用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诵读、想象、比较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资料图片)
诵读成韵
古诗词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所以在诵读中解决字音、字义的问题,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首要任务。
正音。古代有些单音节词,两个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和“衣裳”的后一字都读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表示穿在上身的服饰“衣”和穿在下半身的服饰“裳”。因此,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不能读作轻声。此外,在遇到多音字时还应该从诗词的格律、押韵等方面来考量,从而感悟平仄声的交替和均衡。
明义。古诗词中有些字义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差甚远。比如,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怜”取“爱惜”之义;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指“明媚的春天”;等等。这些词的古今之义或完全相反,或产生了转移,或另有所指,如果不注意这类问题,就有可能误读古诗词,难以理解诗词真正的意思。
想象画面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现的艺术,是诗人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教师应该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文本的距离,为深入学习古诗词做好情感积淀和背景铺垫。
显象。教学古诗《江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画面,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鱼戏”的具体画面:成群结队地游动、互相争抢食物、从水面跃起、把嘴巴伸出水面透气……学生抓住“戏”字,就能想象鱼儿活泼的姿态,体会莲叶与鱼儿的和谐美。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深刻体悟诗句描述的意境。
入境。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抓住“相媚好”这个词语,让学生想象“翁”与“媪”之间有哪些对话。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往往能说出贴近生活的话语:“老头子,你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也该享享清福了”“孩子他娘,虽然你的脸上堆满了皱纹,但你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把生活中的情境迁移到课堂上,自然而然融入文本中的角色,用自己的话语描绘出一幅祥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
比较品味
诗人作诗填词时十分注重对字词的锤炼,这些经过锤炼的字词往往感情浓烈、个性鲜明、含义深刻,成为诗歌的点睛之笔。解读诗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这样的词语,帮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理解诗歌。
比较。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字如果换成“落”“掉”等,意思也没有区别。但是,“落”“掉”都不及“溅”字更能表达泪流之急、之多,以及诗人悲痛欲绝之情。教师还可以引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经典例子,让学生感受“绿”字的妙处。据说,王安石曾经先后试用“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诵读边比较,讨论“绿”字究竟好在哪里。
品味。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而要让学生领悟这种美,就要引导学生挖掘西施与西湖的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感受二者的相同点:西子淡妆浓抹都很美,西湖阴晴雨雪也都很美,而且这种美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之美。经过比较,西湖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更加生动鲜明、绚丽多姿,诗句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展开想象、体验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进而帮助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钟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10日第4版
作者:赵秀红 周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