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国家从立法层面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和引导,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职责。三者之中,学校的组织性较强,因此学校应主动作为,重新定位学校组织职能,多维搭建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平台,创新运行机制,统合三方力量,达成育人价值观的一致,破解家校社用力不均、使力错位的难题。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颁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更是明确了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我校有丰富的家校社共育经验,自2010年起开设周六“心灵有约”家长课堂。2016年开始创新实施“校园听证会”这一家校社对话机制,探讨“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睡眠问题”“学校惩戒制度”等系列社会热度话题。2017年起打造期中亲子游学课程。悠久的历史有待传承与发展,新的形势下我校继续探索能够将家校社三方统合起来的运行机制,多层级多维度搭建协作平台,赋能团队、赋能教师、赋能家长、赋能社区、赋能学生,以及实现学校的自我赋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成立学校“阳光家长学堂”,赋能家长群体
基于过去十年的“心灵有约”周六家长课堂,我校重新打造“阳光家长学堂”,采用“线上学堂”“线下课堂”的双模式,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前期,学校通过对“家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开展问卷调查,进行“你眼中的阳光家长”的意见征集,通过整理与分析进一步厘清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家长。结合局小龙娃“四向”阳光品质(向上、向善、向学、向心)的发展目标,列出了“局小阳光家长”的形象特质暨“阳光家长四向四会”发展总目标,帮助家长理解“阳光家长”的含义,并鼓励家长朝着目标努力。
学校围绕“阳光家长”发展总目标,挖掘学校校本资源,借力社会专家力量,多层级多维度开展家长学堂活动。“线上学堂”利用全媒体平台,全方位打造网络学堂。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专家讲座,打造“家长学堂”微信公众号推文平台,设置“专家观点”“文章推荐”等理论学习板块,设置“亲子时光”“家书意万重”“家庭教育情景剧”等家庭教育互动展示板块,每个板块设置留言板等栏目,让“线上学堂”充分体现在线互动的良性生态环境,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我们分层级打造“线下课堂”。学校层面,依然主要沿用传统的“心灵有约”家长课堂,但却改变了以往的被动等待模式,采用接受家长预约和主动邀约家长双重组团模式。班级层面,主要形式为班主任召开全班“家长会”和部分家长的“家长沙龙”。“线下课堂”更具针对性,能有效根据现实中的常见家庭教育问题开展指导工作。“线下课堂”力求做到专业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家长学校。
二、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赋能教师团队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明确了学校教育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即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属于近年来的热词,但其实践由来已久,传统名称又叫作“家校沟通”,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具有经验性而非专业性。
新形势下,我校赋能一部分优秀骨干班主任,设立非行政组织,组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非行政组织的设立有别于学校行政组织的事务性管理,而是以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为工作核心。
工作内容一:孵化专业型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成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是工作站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我们组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成员系统学习常州市“天问职业培训学校”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课程,并通过相关资格认证。其次,签约常州市未成年人指导成长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团队,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提供全面督导,以保障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与医院的心理咨询团队合作,共同成立“医教联盟”工作站,为特殊学生个案寻找有效的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成员为学校优秀骨干班主任,每周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包括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具体学生个案指导方案的制订,邀请校外专家团队开展讲座以及“家长学堂”系列课程的打造。
工作内容二:对接学校具体家庭教育个案。
一般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以课程形式传播,但对于一部分特殊家庭,仅传播宣讲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一对一的具体跟进指导。因此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承接学校的一些班级学生个案,通过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重塑育儿观,习得科学的育儿策略。工作站自2022年9月成立以来,8位工作站成员共承接60个非典型性学生家庭个案,在针对性指导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得到改善和提升。
工作站成员通过问卷方式搜集并整理了一至六年级家长群体在不同学段所热切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联合学校另一部分“宝藏型”班主任团队共同撰写《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于2023年3月22日正式上线发布。该手册统计了局小学生家长的“真问题”,编纂了破解这些问题的“真经验”,给予广大学生家长“真指导”。该项研究成果同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辐射,更大范围提升了社会面的家庭教育素养。
工作内容三:服务周边社区家庭教育站点。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仅仅是一部分有学习需求的家长,但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仍有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或者需求性不高等多方面原因,未能接受科学的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拥有专业性课程资源以及专业性教师团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入社区、送教上门,将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送到家门口,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科学育儿的氛围。
三、完善校园“听证会”机制,赋能社区资源
“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学校在推进家校社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创新实现“校园听证会”,将其作为多元治理、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逐步完善“听证会”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到年级层面,再到班级层面,创设“年级听证会”“班级听证会”,邀请家长、学生、社会专业人士共同解决年级生活、班级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跨学科、超学科活动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一部分。一些相关议题如“班级研学活动的开展”“班级劳动课程的开发”“项目化学习的资源挖掘”等,已跳出传统的学校空间,也超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力范畴,需要统合家长、社会上的相关团体力量共同探索。因此“班级听证会”让班级的相关活动拥有了更广阔的决策平台,能充分调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助推新课标落地。
以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我们尝试将汉字的渊源拓展到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发现汉字的魅力。因此五年级各班召开“班级听证会”,有的班级让学生在书法展中感受汉字的艺术价值,有的班级通过“甲骨文考古”让孩子在汉字的演变中穿梭上下五千年,还有的班级巧妙地与春日研学活动相整合,去了传统文化景点,实地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汉字内涵意蕴,并撰写研究报告。
校园听证会是新的教育形式下学校主动打通家庭和社会,整合相关资源服务于教育的一种有效平台机制,突破了学校单方面承担的教育职责,实现“共育”的落地。
四、开展亲子游历体验活动,赋能学生成长
学校可以成为亲子关系和谐的推手。快节奏的社会让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学校通过家委会的共同商讨,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游历体验活动,让家长陪伴孩子在大自然中观察、在社会实践中考察,家长收获陪伴中的快乐,孩子收获陪伴中的成长。
亲子游历体验活动,既注重活动本身的体验性,又注重活动之外的增值价值,即家长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同一个班集体,正是由于各色的家庭教养方式才呈现出各色的儿童个性特征,通过亲子游历活动,家长群体得以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彼此交流,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同时也能自发形成一些经验型的指导,是家长实现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和积累有效家庭教育实践策略的重要途径。
亲子游历活动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孩子既能拥有亲人的陪伴,又能拥有最熟悉的伙伴,安全感和趣味性的双重保障让孩子在活动中收获更真切的体验,获得更愉悦的成长。
家校社共育,学校可以选择成为共育行动的组织者。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核心力量,和谐的家庭环境、科学的教养方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性土壤,只有在这片沃土之上,学校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社会资源独立于学校、家庭之外,但却是新的教育背景下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育人价值,作用于学校空间的拓展,服务于儿童生命的成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
(李伟平、张磊、陈旻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人民教育》2023年第9期
作者:李伟平 张磊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