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
中国网财经10月19日讯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白皮书全面总结了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阐明了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各国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行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了贯通东亚与欧洲两大经济圈的国际大通道,对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新冠疫情期间,以河南郑州-卢森堡为代表的“空中丝绸之路”不停飞、不断航,运送大量抗疫物资,在中欧间发挥了“空中生命线”的作用,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欧班列构建了基于国际多式联运的新供应链,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成为完善全球供应链重要、关键的一环。不仅促进了亚欧腹地主要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间经济贸易关联性、活跃度和共建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整体位置。
实际上,十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共建国家投资规模稳步扩大。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产业链和分工体系门类齐全、互补性强,具备产能合作的良好基础。
例如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其中,中越(凭祥)“两国双园”依托两国自然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促进了IT电子信息科技、智能语音交互、纺织轻工和东盟特色资源加工等领域产业合作;中菲(福建)“两国双园”围绕食品加工、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油气合作、冷链物流、新能源等产业,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面向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开展了北斗应用系列活动,中国协助泰国打造5G智能示范工厂,中国分别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建设了海外云计算中心。
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了双方经济增长和就业,加快了东盟国家工业化进程,提升了中国和东盟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
实现全球共同繁荣是“一带一路”下一阶段继续推进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随着我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深入合作,将为当地人民带来惠民项目的同时,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助力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这也是各国人民所期待的。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供了广褒的成长空间。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我国将持续扩大国际合作,积极、主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尽力保障已成型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变形、不脱钩,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多方共商对话,集众智、聚合力,在新起点上为“一带一路”下一个10年发展明确方向,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