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暑期学生健康有关情况。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6岁-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农村超过了城市。
六部门发文
防控青少年肥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逐步改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极大影响我国年青一代的健康水平,且会显著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给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去年10月23日,为破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难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青海属于低流行水平
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实施方案》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在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情况中,陕西、北京、吉林、天津、山西、上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北属于高流行水平;湖南、甘肃、浙江、福建、新疆、湖北、安徽、宁夏、河南、江西、重庆属于中流行水平;广西、海南、云南、青海、广东、西藏、贵州、四川属于低流行水平。
总体目标: 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70%
《实施方案》以2002年-2017年超重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相关文件目标要求,提出到2020年-2030年0岁-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总体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2020年-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如何防控“小胖墩”?《实施方案》分别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
责任: 强化家庭责任
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
强化父母及看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父母及看护人营养健康素养,使其能够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
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培养儿童经常锻炼习惯
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运动日常化、生活化。
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1项-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
保证在校活动时间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等考核。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正确认识肥胖
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我国0岁-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并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肥胖分为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大部分肥胖属于单纯性肥胖,即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目前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使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BMI判断标准。
根据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数据,可计算出一名儿童的BMI,然后按性别划分的年龄BMI曲线图中找到它对应的位置,跟该年龄的标准做比较。假如您的孩子处于2岁-5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标准》(WS 423-2013),当儿童的BMI值位于曲线2以上则为超重,位于曲线3以上则为肥胖。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