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
1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2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资料来源新华社)
“扒红薯可简单,把边上的土松一松,再用双手扒开一拉就搞定啦”“玉米绑成串有技巧,要把玉米皮像绑麻花辫一样扭一扭,再把两个‘麻花辫’缠在一起”……10月30日,在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一小翰林校区“知行苑”劳动实践基地里,学生们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兴奋地交流经验。
“知行苑”原是校园西侧的一块空地,学校将其翻土整修,动员孩子们播种、照料农作物,经过半年多的辛勤耕耘,迎来了大丰收。在“校园丰收节”上,学生们把农作物当“布料”,设计制造出特色服装;为粮食果蔬设计包装,定价出售;自制水壶、锄头、铁锹、耙子、挑水桶等劳动工具……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收获满满。
我省多所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以自然为教材、以天地为教室,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课引导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在实践中,他们不仅增强了体魄、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种在心底。
校园里的一块小田地是劳动实践和节约教育的大课堂。在郑州市金水区文源小学,“走进菜园”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课程。学校辟出一块块土地,交由各个班级维护,同时设计开发了“实地考察菜园”“菜园规划”“菜园蔬菜种植”“菜园蔬菜管理”“菜园丰收”等5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经历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及丰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劳动热情和节约意识。
更宽阔的课堂在天地之间。11月2日,省实验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乘坐大巴前往“耕读苑”开展四天三夜的独立旅行。占地220亩的“耕读苑”是该幼儿园食育实践基地,在这里,孩子们亲近自然,参与耕种劳作。扎一片篱笆,建一个环保厕所,动手熬南瓜粥、蒸红薯和花生……田野上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成了家里的小帮手,更浸润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中。
劳动教育正在常态化,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开封二师附小构建了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进一步细化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创客劳动、职业劳动、家务劳动、食品劳动、艺术劳动等7类教育,融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特色化的劳动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劳动加速了孩子们的成长。灵宝市寺河山“一日果农”实践教育基地近些天迎来了一批批小学生,他们在这里了解农业,动手劳动,开展野外生活生存能力训练,在劳动中培植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安阳市第五中学在校园内种植了山楂、石榴等300多种植物,恰逢收获季,老师们轮流组织学生进行采摘并将果实分发至各班,孩子们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也形成了爱护花草和主动分享的习惯。
“作为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气的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抓手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一小翰林校区德育处负责人曹晶说,在实践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变成了身体力行的行动,换来了孩子身心全面成长。(作者 周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