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不久前召开的一场关于“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说出了郑州、开封两地发展的新动态,“郑开同城化”一词引起不少人关注。
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称呼上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未来,郑州、开封在同城化的路上会为中原城市群格局带来什么?
关注
郑开要探索设立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郑州未来如何发展?城市扩容很重要。
约一个月前,《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情况的报告》出炉,《报告》提到,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会达到1800万,郑州规划建立了与周边城市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其中,向东,要加快郑州与开封的“同城发展”,以郑州东部新城和开封汴西新区为基础,重点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从制度和政策上先行先试。
何雄在此前的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深入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发展。研究制定支持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创新规划、土地、要素、财税、公共服务等领域同城化发展制度,为郑开同城化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郑开同城化专项工作组,负责做好郑开同城化推进过程中的任务统筹、协调等工作。
区别
A同城化是沿着一体化的路子步步深入的过程
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称呼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二者有啥不同?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曾在全省首倡郑汴一体化,他对河南商报记者表示,2003年,省里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涵盖9个城市,面积很大。
中原城市群怎么建?耿明斋说,随后,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等组成团队,他来牵头,研究后得出两个认识,一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城市群内城市的一体化。另外,中原城市群这么大,不可能同步推进,需要有一个点,逐步去推。“我们得出郑汴一体化这样的思考。”耿明斋说,此事经过报道后,引发关注,由此拉开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序幕。
谈到如今的郑开同城化,耿明斋称,同城化是沿着一体化的路子步步深入的过程,“一体化排除了城市之间流动要素的障碍、壁垒,实现了以道路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撤了收费站,有了城际公交、城际铁路等,取得了重大成绩。未来,同城化将会让郑州、开封从更多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融合。但不管是同城化,还是一体化,归根结底,需要解决的都是河南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其中,郑汴的一体化或同城,一直是切入点、引领和推动点。”
B相比一体化,同城化的层次更高、更深化
关于一体化与同城化的区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同城化实际是一体化的“升级版”。“相比一体化,同城化的层次更高、更深化,比如,随着同城化的深入,未来两地会按照一个城市的标准统一来作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方面更加趋于一致,当然,这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去做,需要时间的验证。”王建国说。
除了概念上的更进一步,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富禄看来,称呼的变化,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区域之间的联系程度出现了变化。
“早期提出的是郑汴一体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开始加强,大家开始逐渐认为两个城市应该有更深度的融合发展。”张富禄说,从一体化到同城化,表面上反映的是新旧城市之间的关系,背后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就是常说的区域一体化。以往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候,不同城市联系程度比较低,各自为政,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联系开始紧密。所以,从称呼上也能看出来区域之间的新变化、新要求。
影响
郑开同城化对郑州都市圈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在郑州或者开封生活的人,应该对两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不陌生。从2006年的郑开大道通车,到2013年的郑州、开封共用0371区号;从2014年的郑开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到2016年连接郑开两市的郑徐高铁开通运营……可以说,郑州、开封的融合发展,也给整个区域发展带来示范效应。
“郑开同城化后,联系会进一步加强,其中,很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张富禄表示,单个城市的集群必然比不过两个城市的集群式发展,这样一来,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此外,从全国角度来看,郑开同城化后,随着生产要素的叠加,这个区域在全国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地位会进一步地凸显。所以,郑开同城化对提高河南在全国的地位有很大帮助。
不过,张富禄同时也提醒,郑州这个发展引擎强化后,洛阳作为副中心引擎,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需进一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强化发展。
王建国也十分看好郑开同城化,他说,相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算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想办法对城市扩容,推进都市圈建设,而郑开同城化对郑州都市圈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十多年时间,郑州、开封的融城发展经历起起伏伏的变化,有人吐槽“一体化,只看到楼多了、路宽了”,但也有人称,郑州、开封两城的关系紧密了许多。
对于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有专家认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进展非常大,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一体化,没啥明显动静,两地制度层面的屏障也没有消除,都影响了推进成效。
未来,郑州、开封如何加快同城化的步伐?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河南商报记者陈朋冲首席记者孙科
变化
郑州、开封两地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
随着一系列标志性节点的推进,郑汴两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6年11月1日起,河南移动取消两地间移动电话的漫游费和长途费。随后,河南联通、河南网通、河南铁通、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等纷纷跟进。郑汴电信同城大幕就此拉开。
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通车,郑开城际公交同日也开通,将郑汴一体化往前再次推进。
2006年年底,郑汴两市签署《郑汴一体化旅游业发展合作协议》,促进郑汴两市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其中,郑汴两市旅游行业联合开通了两市旅游直通车,尝试推出了“郑州、开封一日游”互游项目。
2012年10月27日,郑汴物流通道开通,再次加强了郑州与开封的联系。
2013年1月1日起,郑汴“金融同城”业务正式实施,两地居民在对方城市存取款,将不再收取异地业务费用,按照同城对待。
2014年12月,郑开城际铁路开通,成为郑汴一体化的催化剂。
2016年9月10日,连接两市的郑徐高铁开通运营。
2018年10月29日,连接开封至新郑机场的开港大道通车,开港大道把沿线各个片区有机串联起来,初步形成了汇聚发展要素的郑汴港“黄金三角”。
观点A
交通连接成效突出,但公共资源一体化较慢
对于郑汴一体化这些年来的发展成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认为,郑汴一体化这些年来,道路等硬件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进展很大,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软件设施的一体化进展很少,同时在制度层面,两地还没有真正打破壁垒,也影响了要素的进一步流通。
他举例,原来郑开之间不通城市公交,但一体化后,原来的收费站撤了,这就是很大的变化。另外,除郑开大道外,郑州与开封的道路连接也更多了,例如郑开城际铁路、物流通道以及正在加快打通的郑开科学大道等,可以说,两地的交通连接成效突出,四通八达。
但同时他也提出,两地在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并不够,进展非常慢。
他分析,两个省辖市各自发展,制度方面的屏障没有消除。面向市民的公共产品供给,包括医疗、养老等保障措施,都是以各自城市进行供给的。另外,两地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目前也没有一个好的方式。在上述公共资源的连通上,市场还没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在耿明斋看来,上述情形,许多城市一体化时都经常出现,“从来都是打通基础设施相对容易,制度屏障的打破、公共资源的连通更困难”。
观点B
“将开封建成郑州后花园”的说法需要改变
郑汴一体化中,两地公共服务资源要自由流动,河南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孙建国对此非常认同。为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孙建国学习参考日本的一些城市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议开封谋划郑汴学研带,之后开封市又提出郑开科创走廊,被写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中。
9月22日,孙建国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随着郑开同城化概念的提出,两地在功能布局,以及如何互补发展上将有更多考量,这也将影响两地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
孙建国说,同城后两地要优势互补,以往“将开封建成郑州后花园”的说法也需要改变,它已经不能涵盖开封的优势。比如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项文旅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高,文化创意、科教发展势头也很好。开封的高教资源也很丰富,目前一些新建高校也陆续来到开封,根据最新的调研,一些科研机构也加大了在开封的布局,这些都是让人很惊喜的,也是它的魅力。
孙建国以高教、科创为例,高等院校综合实力比较雄厚,为聚集文化、科研、人才创新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为推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提供服务,提升郑州和开封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动作
郑开两地教育、医疗等资源无缝对接规划已开始
如何改变上述局面?耿明斋认为,首先还是规划和制度层面,郑开一起做规划,规划一张图。制度上,两地探讨形成一种机制,看如何消除制度壁垒,更好地促进两地同城发展。比如两地是不同的省辖市,同城后,各要素自由流动时,对各自的财政、税收、支出等都有一定影响,需要两地在利益上做合理的分割、调配。
对两地市民来说,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很重要,它需要有统一的机制。比如医保能不能变成一个体系?两地养老、教育、科技等,能不能互联互通?
在这些方面,孙建国向河南商报记者透露,为实现郑开两地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一些前期规划工作已经开始了,届时市民关心的问题都有望推动。
链接
这些地方是咋同城化的?
国内明确提出同城概念并实施的例子不多。
耿明斋介绍,长三角地区,江苏吴江区、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三个区县做一体化的试验,比如交通的“一卡通”,注册的企业在整个区域内都通行。生态建设时,共用“一张图”,统一规划,统一操作。
西咸新区主要得益于行政层面的措施,咸阳市的部分地区由西安代管,统一到西安的制度体系里面去,从而解决一体化推进中的难题。这种方式相对简单,但并没有解决两个城市同城发展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