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制定出台《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明确了促进整合优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4项重点改革任务,为我省新时期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随后,我省明确了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29家开发区作为首批改革试点,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纯公司化”“政区合一+公司”“管委会(工委)+公司”三种改革模式,着力为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改革重点在哪?
探索多种管理体制。提出以“管委会+公司”为基本模式的改革路径。其中,公司要依法合规独立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管委会要通过“两剥离、一加强”,即剥离开发建设运营职能交由公司承担、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部门或代管乡镇(街道)承担、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实现“瘦身强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纯公司化、“政区合一+公司”等多种改革模式。
不断优化职能配置。调整优化管委会内设机构,同时,通过刻制部门“2号章”、设立派驻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进一步向开发区下放市县经济管理权限,从而更好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大胆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创新人员管理方式,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双向选择、全员聘任,探索兼职兼薪、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改革亮点有啥?
从管理体制上看,开发区发展经济的主业主责更加聚焦。各试点开发区把厘清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放在重要位置。安阳高新区、红旗渠经开区等积极与所在区镇套合,新乡经开区、三门峡经开区等将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聚精会神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新乡经开区改革起步较早,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运行机制上看,开发区市场化运作的机构框架更加成熟。29家试点开发区采取新建、改建等方式,成立各类发展公司,作为开发区的运营主体。焦作高新区、濮阳经开区等部分开发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整合归并管委会内设机构,建立了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管委会的全面“瘦身强体”,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南阳高新区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将原有的33个部门精简整合为10个内设机构和2个专业化机构,理顺了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责任缺失错位等问题。
从人事薪酬上看,开发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能更加充足。平顶山高新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打破过去的行政事业、编制内外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聘,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者被聘到管理岗。周口经开区、睢县产业集聚区等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薪酬平均分配模式,将干部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发展业绩直接挂钩,突出绩效工资占比。
从营商环境上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焦作市、鹤壁市等全面梳理部门权责清单,按照“充分放权、加强指导”的原则,通过采取刻制部门“2号章”、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向开发区下放相应的审批权限,实现“办事不出区”,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鹤壁经开区“服务管家”制度、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企业保姆”服务机制等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企业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石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