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太充实了。”对于负责郑州“城市大脑”建设的团队来说,通宵达旦可以说是今年的家常便饭。
郑州为什么要在智慧城市上抓得这么紧?
郑州要抓住智慧城市带来的机会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采用物联网技术,例如感应器、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等,来采集并分析数据,进而改进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提升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社会治理水平。智慧城市改变的不仅是市民生活、工作和出行方式,也促使工业、农业、服务业大大降低能耗,变革生产方式。
目前,整个中国的城市都在加紧数字化建设。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期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36.2%,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7.7%。中国的城市,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平易近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进入一条新发展之路。
2019年8月,郑州“城市大脑”建设全面启动。郑州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数字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确定了“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的建设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达到部分领域在全国领先,将郑州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先城市。
郑州为何在智慧城市的问题上抓得这么紧?
在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看来,是因为智慧城市带来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错过或是跑偏,郑州就要落后5年甚至是10年。
“城市大脑”需要匹配智能市政设施
目前,郑州的“城市大脑”在政务服务方面走得比较快,在城市管理方面,目前底层技术的开发已经准备,但郑州的最大问题是,原有的很多市政设施还不智能,可能无法与“城市大脑”对接。
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与郑州市城市管理局依托郑州市“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了智慧井盖管理平台,监测井盖位移、丢失、水位满溢等情况的发生,并通过倾角传感器监测和轨迹分析,来实时监控井盖状态和井内水位。目前准备在金水区试点区域对窨井盖进行智能化改造。
虽然在单个井盖上传感器价格并不高,但以目前郑州井盖的数量,如果全部安装将会是以亿元来计算的投入。
而井盖只是智能化城市管理的很小一部分,路边的车位管理、红绿灯根据潮汐情况的调控、排污口监控……这都需要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安装各种传感器,让“城市大脑”可以采集数据,并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个投入肯定是非常大的,而且不会一步到位。”郭程明说,目前郑州也在探索各种途径来解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
以目前已经开始建设的路边停车位高位摄像头为例,投入采取市、区财政投资建设,分级分类建设,同时通过统一集中采购、统一考核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幅降低一次性的投入成本。未来郑州市主要承担骨干网络、智能化共享基站、骨干网络节点等建设,而其他环节的建设可以通过PPP、购买服务等模式,减轻财政负担。
声音
郑州“城市大脑”与其他城市的有啥不同
郑州的“城市大脑”不只是方便市民、企业办事,提升城市智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大脑”还将促进郑州产业生态变化。
“城市大脑”不仅是一个数字系统,更是一个项目牵引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生态升级紧密联动。
今年郑州成立了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十百千万”的发展目标,即:与30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协作和人才培养机制;与500家本地优势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郑州“数字军团”;一年培养大约1000名具有阿里云资质认证的软件专业人才;三年培养大约1万名数字企业创业人才。目前参加联盟的企业近200家,数字人才体系“底座”已搭建完成。
这些联盟企业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参与“城市大脑”项目后期的管理运维,深度参与“城市大脑”建设,形成数字产业的聚集。
如果,未来郑州“城市大脑”样本走出去,这些企业也会跟随,郑州的数字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就会带动起来。
郭程明认为,这应该是郑州“城市大脑”和其他“城市大脑”一个不同的地方,郑州希望借助智慧城市这一时代契机,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