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1月20日,洛阳市金融系统召开会议,全面梳理洛阳金融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安排布置2021年重点工作。
争取到2025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00亿。争取到2025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5家以上,储备拟上市企业达到100家;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全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一大批十分有分量的目标在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进行了要点梳理。
回顾“十三五”:预计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6%
回顾整个“十三五”期间,洛阳市金融工作取得诸多成绩。
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截至2020年末,全市存贷款余额11936.7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5489.1亿元,较2016年初增长108.3%,年均增长21.7%;贷款余额与洛阳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首次突破100%,实现了对经济的推动向拉动作用的转变。预计2020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约为6%,较2015年底上升1.3个百分点,为洛阳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资本市场融资352.19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85.3%,年均增长17.06%。2019年建龙微纳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部六省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今年以来,新强联成功上市,涧光股份在会审核,中超新材、中钢洛耐在交易所审核,麦斯克已完成辅导验收正在上报交易所审核,中钛新材料等3家企业在河南证监局辅导备案。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以来,洛阳每年新立非法集资案件数量降幅保持在25%以上,累计办结非法集资案件144起,结案率由2016年初的2.7%提高至47.3%,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展望“十四五”: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
会议提到,尽管“十三五”期间,洛阳市金融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但是金融业态单一、机制不活、主体金融机构偏少、金融业对都市圈辐射能力不足等短板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从5个方面抓好落实,具体为持续推进“引金入洛”,丰富金融市场供给;扎实开展“筑基行动”,建设高水平资本市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强化完善金融监管,守牢金融安全底线;强化场域载体服务,提升金融辐射能力。
例如,在持续推进“引金入洛”方面,会议提到,积极引进渤海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在洛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支持洛阳银行在都市圈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和金融市场层次,建设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依托洛阳市重大项目建设,引导优质信贷资源向洛倾斜,争取到2025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通过债权、股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都市圈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
在扎实开展“筑基行动”方面,要抢抓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和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新机遇,争取到2025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5家以上,储备拟上市企业达到100家;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利用增发、配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再融资,争取到2025年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全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推动建立与香港交易所及其他境外成熟交易所的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赴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在强化场域载体服务方面,要提升各银行机构洛阳分行管理层级,尤其是在都市圈范围内未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争取将都市圈内平顶山、三门峡、济源业务及郑州分行管理的洛阳地区客户划入洛阳分行管理核算;吸引证券公司在洛设立区域总部,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打造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区域中心。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围绕洛阳副中心区域产业优势,打造都市圈供应链金融中心。
具体到2021年,洛阳将从强化金融要素供给、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严密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着力,确保全年新增贷款700亿元以上,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记者 裴熔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