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的关键时刻,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河南如何谋篇布局令人关注。
3月2日—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今年“三农”重点工作,开启了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敲定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和全国一道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是,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很多脱贫户收入水平还不高,遇到一点风险变故就可能马上返贫。会议指出,必须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紧盯重点补齐弱项。
2020年底,全省共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9万户28.7万人,经过及时帮扶,目前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2万户22.8万人,但仍有1.8万户5.9万人,防止返贫致贫的任务依然很重。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围绕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做到及时发现、精准施策。
参照中央做法,我省把卢氏、嵩县、台前、淅川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4个县原来属于省定深度贫困县,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较重。对重点帮扶县,将实施政策倾斜,在财政、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
——狠抓产业夯实基础。
从总体上看,各地扶贫产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能力还不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对脱贫地区的扶贫产业,要持续加强全链条支持,深入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不断增强致富带动能力。
——稳定政策有效衔接。
脱贫县五年过渡期内,保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支持力度与衔接要求相匹配。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可以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
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打造“豫麦品牌”,让粮食主产区抓粮不吃亏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
我省粮食产量已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随着粮食产量的基点逐步提高,再加上耕地吃紧、地力下降等原因,河南稳步提高粮食产能面临着严峻考验。
会议要求,要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紧盯稳产和提质两个目标,调动种粮和抓粮两个积极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今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机遇,确保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把更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具体到今年,在完成2020年度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在建任务的同时,加快实施750万亩新建任务,建设3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种业大省,小麦、花生供种能力分别约占全国的38%、30%,均居全国首位,同时也存在企业多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种业强省。
做强高效种养业。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发展,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豫麦品牌”,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巩固生猪生产恢复势头,确保年底前生猪存栏量恢复到常年水平。
长期以来,产粮大市、产粮大县为全省粮食稳产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全面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产粮大县支持奖励政策,完善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在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提质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伏牛山香菇、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打造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农业生产效益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链短、价值链低、供应链脆弱,必须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绿色食品业是我省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会议指出,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猪、牛、羊、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构建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的发展格局。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据悉,我省将着力培育伏牛山香菇、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建设好6个国家级、8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县级产业园创建工作,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园建设体系,培育特色农业强县强镇,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当前,农村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会议要求,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
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今年完成对所有村庄的分类和布局规划,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全省4.6万个行政村,有近一半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今年是我省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我省将在编制乡村规划、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稳扎稳打,确保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强化规划引领方面,加强对市县规划编制的指导,坚持“多规合一”,突出乡村特色,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有条件的地方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布局。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
2021年,要以县为单位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要按照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的标准对所有村庄进行分类,并完成布局规划。优先编制完成10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村庄规划,力争编制完成10000个村村庄规划。
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气、物流、通信等设施提挡升级,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打通“痛点”“堵点”,推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着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2021年,我省将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50万户,高标准打造10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推动全省3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162个示范乡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探索实践。积极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和美丽小镇建设,打造沿黄美丽乡村带。
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压实责任专班推进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适应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社会动员和考核监督体系。据悉,我省将推出一系列新制度新机制。
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同时,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里已经明确,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省级领导继续分包原来的脱贫县;3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由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部分领导联系。各地要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县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
专班推进机制。省里已经成立由书记、省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专班,由省级领导牵头,专题研究、专班推进。各地要参照省里做法,建立健全专班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压实责任,聚焦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协同联动合力攻坚。记者 陈慧 刘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