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农行申请的75万元担保贷款到账,河南农信担保公司为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首笔贷款担保服务正式落地。围绕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河南农信担保公司在兰考县选择土岭村、关东村作为试点,采取“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开发出符合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增强村集体组织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带动贫困户的同时惠及广大农户。
新型合作模式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解放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传统的一家一户耕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为了破解农业“小散弱”难题,自2016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多次对土地托管模式做出推广要求,其中我省各地也对该模式做出了多番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
在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这座拥有耕地2320亩,人口2400多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行政村曾经也面临小农耕作带来的问题。“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农民增收难,青壮劳动力外流,耕地也渐渐出现撂荒的情况。”自2018年担任土岭村党支部书记后,孔铁邦一直思索如何带领村民打破“增收难”瓶颈。2019年,该村率先响应红庙镇政府号召,成立了土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成为股民,并参与分红。“我们与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的条件下,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农田得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又能够培育出更优质的农作物,卖出更高的价钱,真正实现了惠农增效。像今年,社员在玉米受淹的情况下,每亩还能分红1338元,比土地流转还多收入了538元。”除了托管收入,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从事第二、三产业,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孔铁邦介绍,农民的土地托管出去后,已有多户村民办了企业,干起了生猪养殖,明年他打算带领村民去种植生姜,让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除了农民增收,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孔铁邦说,按照协议,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向村里支付每亩30元的管理费用,另外,通过破埂、破渠、破路所增加的耕地面积收入,全部归为村集体所有。“今年村里已将托管耕地面积增加到1500多亩,单这一项,村集体最低能收入4万多元。”
“村集体的这些收入,将用来给村民交新农合、卫生费、养老保险以及整治村容村貌等。”描述着眼前以及未来的远景规划,孔铁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发挥政策性担保功能,打通村集体“融资路”
“在传统农区,只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了,才能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粮食安全;才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村‘两委’才能切实服务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该公司担保业务部总监刘恩太表示:“但从我们在全省多个乡镇的调研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带动效应不明显,信贷融资困难重重。”
这样的问题在土岭村同样存在。“虽然耕、种、管、收、销都是别人负责,但村里还要自行出资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但是合作社刚成立,哪有那么多钱。”孔铁邦表示,在土岭村快速发展的同时,资金匮乏问题也日渐凸显。
“受农村财政资金短缺、缺少有效抵押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没有经营性收入等条件限制,银行不给贷款,民间担保公司也不愿给做担保,所以融资很艰难。有些村子只能让村民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或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进行融资,再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是,这种做法风险大、成本高、程序麻烦,对资金需求较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该公司豫中第三办事处总经理王珂说道。
为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充分发挥河南农信担保公司政策性功能作用,该公司组织多部门专业人员会同合作银行,多次前往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进行实地考察,并派驻工作人员与银行、村“两委”充分协调沟通,按照“一行一品”的方式,历时两个月开发出符合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贷款担保产品。“此次与农行合作成功投放的75万元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仅4.35%/年,月息3厘6。这是我们在全省首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贷款担保服务,也是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创新业务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的有益探索。”刘恩太表示。
通过河南农信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增信,注入金融血液,为产业赋能;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节本增效,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能够就近就业。目前,这种新型业务模式已在兰考县逐步推广,接下来将探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业务模式在全省推开,以更好地服务我省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