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十四五”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针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出以下要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双控目标责任与考核体系。强化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提升计划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机制,划定用水总量达到控制指标值95%为预警线,达到预警线严格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区县(市)用水总量达到控制指标值,不得新增取水许可。到“十四五”末,将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6.02亿立方米以内。
加强工业、农业、城镇节水。按照以水定城,建设领跑全国的节水型示范城市的要求,全面落实《郑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和城镇节水降损。淘汰高耗水产业,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重点在火电、纺织、造纸、化工、钢铁、食品、汽车及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等行业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农业节水升级,以黄河流域区域为重点,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加强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持续普及节水器具。实施水效领跑者计划,抓好“1+4”(即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节水标兵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高于10.3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5,城市管网漏损率降低到9%。
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控制。严格实行地下水压采,2022年全市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十四五”期间,全市地下水实现压采总量7500万立方米。2025年前,完善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制度,建成郑州市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站网,实施地下水开采井档案制度和排查制度,建设地下水水位监控与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循环利用
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在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推进园区内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循环利用,提升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效率。电力企业要严格落实环评审批要求使用再生水。加强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探索将城市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尾水以及经收集处理的雨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加大再生水利用。强力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申报工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第一批试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厂外再生水管线工程,向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供应30万吨/日再生水用于冷热能利用;实施陈三桥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改造,提高尾水水质,向龙子湖、象湖、北龙湖等湖库补水;着力推进郑州市再生水利用四环管线工程、郑州华南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以及航空港实验区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中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拓宽再生水使用途径,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工业企业超过用水指标必须使用再生水,新增工业企业和园区优先使用再生水;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年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企业,配比利用再生水。到2025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县级建成区达到25%。
推进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百城提质工程建设,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城市堤防、排水防涝、蓄水空间建设,提升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规划、在建规模以上住宅小区、经济园区和城市花园需配套建设雨水利用工程。以高涌水矿区为重点,在新密市、登封市、新郑市等地加快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超化煤矿排水、新密市王庄矿坑排水再利用工程等矿井水利用工程建设。
构建生态用水保障格局
优化水资源配置。按照“先看后用、循环利用”“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思路,统筹用好黄河水、扩大利用南水北调水。依托已建成的牛口峪引黄工程、龙湖等引黄调蓄工程,实现黄河水的一水多用、先看后用。优化利用南水北调退水,利用现有的退水闸相机向双洎河、索须河等河流退水,提高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区域循环水系。加快实施郑州市圃田泽水循环工程,从贾鲁河下游圃田泽提水向上游城区凤河、龙渠、潮河、十八里河、十七里河、熊耳河和金水河分水,改善城区河流生态流量。
强化河湖生态用水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制定贾鲁河、双洎河、颍河等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加强重要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监测评价和预警。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