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央企及地方国企债务违约频繁发生。标普发布最新报告称,随着政府加大关闭产能过剩企业的力度,未来一年国企将出现更多债务违约情况。而当前大型国企债务杠杆率已上升至临界水平,面对营收下降,若费用和资本开支削减不及预期,杠杆率预计将继续增长。
数据显示,钢铁、煤炭、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现存逾1.5万亿美元的债务,这些债务除为本地银行带来当头重压外,也将为去产能带来阻碍。
标普报告称,中央政府的政策也正在发生转变,倾向于清算钢铁、煤矿、建材、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这将使得正处于周期性变化的企业问题更加恶化,同时这也是投资增长放缓引发需求下降。
“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政府救助企业的意愿逐步降低。同时国企经营业绩普遍下滑,政府财力下降,救助能力有限。”安邦咨询称。
实际上,4月份上述行业已经放缓债券发行步伐。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18日,已有59家、62期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近600亿元,远超去年4月的总量。
据路透中文网(博客,微博)报道,本月提交至全国人大的文件所显示的债务数字,凸显出国企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所面临的窘境,以及政府实施经济改革计划核心纲要的难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上升1.55个百分点至70.1%,至少有五家企业的债务股本比超过100%。煤炭行业的高管估计,煤炭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75%。
中信建投债券分析师季伟杰直言,企业靠自己的盈利能力偿债基本不太可能,债务压力已经达到“自上而下”的程度,未来很多行业都要进行重组。现在有些银行对特定企业的授信额度已经不增加了,这些企业只能靠债券市场来融资。债券发行量减少反而不正常,体现融资环境较紧。
近来,多位高层领导、银行高管已经连续多日对债转股频繁表态和力挺,业内人士认为,债转股或更多针对煤炭和钢铁,尤其是国有煤炭和钢铁企业。不过并非由企业和银行自己协商,仍需要由政府主导哪些债券可以转,避免“垃圾债”被转为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