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项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幕,30年风云激荡,浦东新区经济总量从60亿元跃升突破万亿大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30年后的今天,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学习借鉴沿海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瞭望节点,河南如何紧抓机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原城市群又将如何跨越千里与长三角经济带同频共振,迎来行稳致远的新起点?
20年豫沪合作再升级,现场签约814.5亿元项目
11月16日,由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与省长尹弘率领的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抵达上海开展考察。当天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与市长龚正出席豫沪两地交流座谈会,两地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随着河南省党政代表团一行抵达上海,有着20年友谊基础的豫沪两地合作,再次翻开新的篇章。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农业、国资企业改革、金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11月17日,沪豫合作交流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此次共有73个项目在现场签约,总投资814.5亿元,涵盖制造业、农业、金融、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此前10月份,“河南味道”飘香上海滩,河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览会期间,河南农产品巨头牧原股份、思念食品、伊赛牛肉与上海本土企业联华超市、拼多多、光明集团等签约近200亿元。豫沪两地政府部门签订了《豫沪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豫沪粮食和物资储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豫沪供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一揽子合作协议。
一系列密集的动作背后,是友谊的持续升温,更是豫沪两地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欲打造跨区域合作和国内循环示范样本的决心。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河南分别在2000年、2015年、2017年与上海市先后3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年来,从引进项目到产融结合,从单向承接到互利共赢,从产业合作到全方位牵手,豫沪合作登上了新的台阶。
河南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2015~2019),河南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化豫沪经济务实合作,实际引进上海企业资金4272.1亿元,位居全省引进省外资金来源地第三位,占河南实际引进省外资金总额近10%,是河南省引进省外资金的重点地区。
尤其在今年面临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创新“云招商”方式,签约一大批高质量项目。今年前5个月,河南实际引进上海企业资金率先实现由负转正;前8个月,实际引进上海企业资金增幅最快,增长8.3%,到位897.9亿元。从企业端来看,河南吸引了上海汽车、宝武钢铁、圆通速递、上海绿地、红星美凯龙、东方希望等一大批中国500强企业、龙头企业来豫投资,有力地推动了豫沪两地深化合作,协同发展。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签约仪式上所言,上海与河南两地合作源远流长,在国家战略中分别承担着重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深化双方合作带来更大空间。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强化对接,在畅通循环上加强协同,在扩大开放上深化合作,全力推动沪豫两地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携手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河南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发展正当其时。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是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正在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双方优势互补、同向而行,合作正当其时。
上海已成创新发展先行者,豫沪合作融入双循环体系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浦东新区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要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总书记对浦东新区这‘五个新’的要求,既是对浦东新区建区30年来开放创新的充分肯定与高度信任,更是对浦东新区未来再创开放创新高度的殷殷嘱托。”河南省政府参事、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张占仓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在他看来,上海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内创新发展先行者,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在这一背景下前往上海考察学习,恰逢其时。借此机会,河南应在开放方面向上海借鉴经验,开新路、打造新项目,积极适应新形势变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发展。
2018年,上海市开通“一网通办”总门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交汇赋能,从“能用”向“好用”和群众“爱用”不断进阶,让企业与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上海强调当好服务企业的智慧型“店小二”,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释放了企业活力与创新能力,也博得了赞誉。
2020年,上海出台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23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5条”等,强化监管思路创新,为新增量创造宽松环境。同时上海主动把握契机,牵头建设“G60科创走廊”,既向东开放与世界接轨,又体现自身对其他城市的拉动价值,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明星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创新策源上作出的努力、取得的进展,值得河南关注学习。具体来说,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在他看来,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拓展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空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要深化开放创新,激发各类主体活力,促进跨区域通力合作。
两大经济带深度交融,3年间超万亿长三角资金流入河南
据了解,此次河南省党政代表团结束在上海的考察后,还前往江苏、浙江,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2017年至2019年,河南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把握招商发展新机遇,持续激发招商工作新动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苏、浙、沪、皖)务实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与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超5000个,实际引进资金达10214.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占当期全省实际引进资金总额28166亿元的36.3%,比重较高,量较大,是我省引进省外资金的重点地区。
2019年11月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期,上海市举办“河南省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交流会”。会上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378.6亿元。项目涵盖总部经济、智能经济、农业、电子、新能源、物流、医药、教育等行业领域。
河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王强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河南各地从事商业活动的浙江籍人士已达80多万人,创办各类企业3万余家,浙商企业在豫投资额已超过15000亿人民币,年纳税额约300亿元,安置了直接就业岗位500余万个,间接就业800余万人,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河南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各项惠企政策持续出台,为招商引资、企业落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奔走在商会一线的王强,明显感觉到长三角地区企业在豫投资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他在同企业交流时也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对河南越来越有信心,投资规模也持续攀升。
此前9月15日,河南创新高地——中原科技城首批入驻项目集中签约,其中许多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上海复星国际计划投资120亿元,建设复星国际中央创新商务区,引进一批独角兽企业入驻;世界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将在这里建设深兰科学研究院、深兰郑州总部、深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打造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引才创新典范工程。
新十年新起点,河南解密长三角密码开启新征程
2020年,适逢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大疫之年,适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适逢全国和中原经济从“复工复产”到“六稳六保”的特殊节点,因此河南如何捕捉疫后挑战和新机、持续践行高质量发展成了关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表示,河南与长三角区域深化合作是响应双循环战略的具体体现,这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一种呼应。
在他看来,上海与河南作为全国较大的经济体,在发展中需要联合。其中上海的优势在于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智能制造水平超前,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而河南的优势则体现在市场大、人口多、需求旺,双方可以基于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共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沪豫合作交流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表示,河南近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瞩目,作为一位在上海发展的河南人打心底感到自豪。“上海交大与河南有深度的合作友谊,10多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愿做沪豫合作的纽带,助力河南书写创新发展新篇章。”他表示。
根据相关计划,未来河南将同上海一道共同发挥枢纽、平台和通道作用,加强金融、交通、产业链、农产品等领域合作。在口岸通关信息共享、数据互联、标准互通等方面相互借鉴,加快完善“一带一路”沪豫合作机制,用好进博会大平台,让更多溢出成果惠及两地。((记者 贾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