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创建1至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设立一批市级非遗小镇、非遗街区……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新设立一批非遗小镇、非遗街区
按照部署,到2025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将更加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市级和区县(市)级项目存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相关主要目标包括: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创建1至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设立一批市级非遗小镇、非遗街区;深入扩大少林功夫、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非遗品牌影响力;开发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非遗旅游产品;完成15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对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及学徒培训不少于1000人。
此外,力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现有6项基础上增加1至3项,省级非遗项目在现有60项基础上增加10项以上,市级非遗项目在现有246项基础上增加60项以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人数在现有5人基础上增加1至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现有48人基础上增加10人以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现有231人基础上增加40人以上。
相关部门除将编制《黄河流域(郑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外,还将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非遗理论研究。在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建立申报各级保护名录项目库。同时实施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计划,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集成共享。
继续实施分类保护工程
在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分类保护工程。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和系统记录,优先记录历史文化价值高、传承黄金期的代表项目和传承人。对绢塑、泥绣球、布贴画、石磨制作、冬桂花、麻纸等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数字化录制工作,加强抢救性保护。
推进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建设
我市除将科学规划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还将在特色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利用具备条件的公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展示馆(传习所)评选工作。
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我市还将启动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登封少林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我市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程,编撰出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教材。对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留下宝贵资料。鼓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企业参与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
抓好重点非遗产业项目建设
我市将把符合保护条件的项目分别纳入市、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积极培育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抓紧做好嫘祖的传说、列子传说、密玉玉雕、黄河号子、担经挑、河洛大鼓、河图洛书传说、河阴石榴、新郑大枣等省级项目的提升工作,力争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同时坚持传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宣传打造雕刻、古琴斫制、传统髹漆、传统美食、传拓等传统工艺品牌,抓好登封窑、高浮雕拓片、木雕、密玉玉雕、水晶雕刻、梦祥银、传统酱菜腌制等一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建设。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
我市将加大对农历二十四节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利用登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较集中的区位优势,打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品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为契机,增加非物质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对外文化宣传;继续加大少林功夫、超化吹歌、小相狮舞、苌家拳、登封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各开发区、区县(市)要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品牌,力争每个区县(市)每年举行一个非遗节庆活动,使之成为丰富群众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记者 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