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千余亩的泡桐林映入眼帘。漫步徐场村,松沉而旷远的古琴声不绝于耳,时如人语,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韵味悠远。
上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广种泡桐治理沙丘。如今这些泡桐都已长大成材。1995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专家对兰考泡桐进行认证后认为,兰考泡桐是一种“会呼吸的木材”,制成乐器音板后,共鸣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以板材为导音材料乐器的“首选之材”,随即把兰考确定为全国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
当地百姓顺势而为,积极投身民族乐器产业制作。一棵树,带动了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兰考县二卫古琴乐器厂厂长徐双卫,以前在外地打工,做过泥瓦匠和建筑工人,每月才挣1000多块钱。后来,徐双卫看到很多乡亲们用当地的泡桐树做乐器致富,就回家跟着父亲学会了做琴这门手艺,又跟着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做学徒。2006年,徐双卫在自家的小院里开了家古琴作坊,木工车间、喷漆室、晾琴房,制作古琴的各道工序一应俱全。
“你光干这个东西不行,必须要懂一点。”徐双卫现场为大家演奏一曲,手指下吟猱余韵、细微悠长。
通过几年打拼,徐双卫的古琴作坊目前年产值稳定在400多万元。作为兰考县新阶层人士的代表,徐双卫等当地青年,已成为民族乐器产业制作和传承的新力量。
目前,徐场村85家家庭作坊从业人员达900多人,带动建档立卡户62户253人,年产值达到1.2亿元,2017年堌阳镇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小镇”,徐场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记者 时岩 尚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