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眼下,航空港实验区正步入“立新城”的关键期,其发展成效如何,通过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或许可窥一斑。
12月23日,记者对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进行实地走访,动感十足的双螺旋办公大楼、处处彰显科技范儿的实验室、高耸的孵化中心……而在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烟蔓草”,如今已经蜕变为中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坐标。
打造“新名片”,树立中部生物医药行业的新标杆
临空生物医药园发展速度之快,堪称是对“港区速度”最好的诠释。在这里,引领全省乃至中部地区高科技前沿的项目不断落地,“生物药之都”这张名片也正被更多人知晓。
12月15日,鸿运华宁郑州生产基地项目在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正式启动,占地约200亩,总投资15亿元。这是河南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个国家一类创新药大规模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符合国际cGMP标准的抗体药物大规模生产基地,满产后预期年产值达900亿元。
这只是众多创新药领军企业落户园区的缩影。
自2017年4月临空生物医药园区奠基开工至今,已汇聚了鸿运华宁、泰基鸿诺、新领先医药等多家行业龙头,落地了一批针对肿瘤、肝炎、糖尿病、肺动脉高压等重大、恶性疾病的国际领先一类新药,引进了涵盖辅助生殖、医学影像、磁共振设备、血管介入等一系列高端医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随着一批创新药领军企业落户园区,国际领先的一类新药在这里研发、中试、生产,并进一步通过专业平台汇聚支撑国内创新药企在航空港实验区落地发展。”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董事长钟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对接企业108家,签约及过会项目57家,23家企业落地并陆续投产。
北上广地区不乏大规模的生物医药园区,且条件更加成熟,为什么大量创新药领军企业会选择落户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区?
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创新的运营模式。
“一款新药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超过12年的时间,耗费15亿美元。”作为结构生物学博士,钟南对新药研发流程之漫长、环节之复杂再清楚不过。对此,为解决制药企业在医药开发流程中的产业化瓶颈问题,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中,临空生物医药园创新了可循环、自激发展的VIC体系。具体而言,政府将资源、资本全部注入园区,充分赋权赋能园区进行政策设计及执行、产业体系构建及运营。通过搭建VIC体系,汇聚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本、人才、技术、平台等核心要素,让政府、企业、平台、基金在这个循环中彼此支撑,共同受益。
此外,在专业技术服务体系方面,园区充分考虑生物医药企业对层高、承重和专业配套的要求,为其提供专业化、多样性研发生产空间,配置四回路电、污水处理,蒸汽站等产业配套设施,在保证生物药企所有专业需求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环评、GLP、GMP等各种专业认证支持。
据悉,除专业物业及配套外,园区共谋划了六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把国际化的硬件平台和国际化的运营团队相结合,面向全球提供从药物研发、临床前CRO、药学CDMO至临床CRO的医药研发制造全产业链服务,再辅以从天使到VC到PE的基金体系,投资产业和服务体系。
“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将打造成中部地区首个符合中国、美国、欧洲标准的国际一流产业园区,并带动航空港实验区相关产业快速集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钟南说。
抢占“智高点”,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强磁场”
近4年时间,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从一片荒地发展成国际化的产业园区,同时,也为航空港实验区迅速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领袖。
“吸引人才,平台很重要,河南不缺人才,缺的是留住人才的平台。”作为“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钟南正是被临空生物医药园这个大平台吸引而来。据其介绍,园区初期吸引来的人才以河南籍为主,但随着产业生态建立,越来越多的省外乃至国际人才慕名而来。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航空港实验区已引进各类生物医药专业人才1000余人,其中入选“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生物医药专家52人,入选“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生物医药项目达到15个。
“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就可能集聚一个创新型团队,甚至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航空港实验区招才引智工作中已成共识。
以临空生物医药园为例,在第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人选中,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大分子中试及大规模生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成功入选。据悉,该项目满负荷运载后,每年可带来近2亿元收益,极大推动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升级。
然而,作为一个内陆大省,河南相比沿海地区尚存差距,如何吸引并长期留住人才,不是单纯靠搭建平台便可以解决,完善的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必不可少。
对此,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从户口迁移、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住房、薪酬待遇等方面对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进行再明确,以确保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抢占“智高点”,将航空港实验区打造成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聚拢“朋友圈”,航空港实验区正成为郑州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
走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空中不断掠过刚起飞或即将降落的航班。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航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实验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临空生物医药园正是航空港实验区临空高端服务功能的产物之一。”兴港投资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航空港实验区布局的一个个新兴重点项目正填补全省相关产业空白,产业“朋友圈”不断集聚壮大。
2020年底,华锐光电面板生产线将全面点亮,其顺利投产将填补河南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的空白,也将改变航空港实验区“缺芯少屏”的局面;郑州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40万片200毫米硅单晶抛光片生产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河南省首个半导体级单晶硅抛光片项目正式投用;2019年,硕博、博众、传音、领胜等200多家智能终端产业项目签约入区、建成投产,全区智能终端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合众思壮、浪潮、鸿运华宁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签约入区;北航郑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签约;省、市级研发平台新增7家,累计达10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7家,累计达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93家……
航空港实验区正成为郑州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根据规划,航空港实验区未来在全力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产业培育“千百亿”工程为牵引,还将着力培育千亿级的现代商贸会展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航空物流、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北斗导航、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新基建”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跨境电商、现代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记者 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