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迎财神。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后藕池村村民刘焕萍如往日一样,早早来到自家的香菇种植大棚里,细心查看香菇的生长情况。
“这就是俺家的‘财神’。”刘焕萍乐呵呵地说。
原本在郑州务工的她,最近两年回乡干起了香菇种植,现在已经是远近有名的种植大户,一年基本能净赚十三四万元。
在后藕池村,如刘焕萍一般靠香菇种植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不在少数。后藕池村第一书记冯运芳告诉记者,全村有将近1000人,一半以上都从事香菇种植,收获季节能够日产上万斤。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让“财神”长长久久地留到了村子里。
香菇远销日本、韩国
还有农业保险保驾护航
在刘焕萍家的种植大棚里,近万袋香菇菌棒排列整齐,散发着香菇孕育时特有的甜香味。
她拿起菌棒向记者介绍,菌棒内用的都是木屑等天然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香菇菇伞大,肉质肥厚香味浓郁。
菌棒是香菇生长的根基,配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等各个细节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成了“废棒”,不过好在有农业保险,让刘焕萍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每袋菌棒保费6分钱,如果菌棒培育出了问题,基本每袋可以赔付7元钱,能够覆盖成本。大棚如果因为火灾、天灾什么的造成损失,也能够赔付。”
刘焕萍还告诉记者,现在都用的自动化机器装袋,只需要人工封口,一台机器一天就能够生产近1万袋菌棒。
“我们村生产的香菇不愁销路,全国各地都有来采购的。而且因为品质、光洁度、底色、气味等都符合出口标准,已经远销日本、韩国,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平时刘焕萍和爱人两人打理大棚,但出菇的时候还是需要雇十几个工人才能应付。
虽然忙碌,但红火的生意还是让刘焕萍打算今年夏天找地方再建起一个冷冻仓库,“温度高的时候香菇生长快,采摘不及,有了仓库可以及时储存,更能保障鲜香菇品质了”。
公路修进村
家家过上红火年
走在后藕池村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手上动作飞快地将刚刚采摘下的新鲜香菇分拣到塑料筐中,等待着采购商的到来。
据第一书记冯运芳介绍,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甘于土里刨食的后藕池村人就引进了香菇种植项目。但种植香菇技术要求较高,有时因掌握不好温度,一棚香菇棒甚至会全部坏掉。
这些年来,村里不断引进技术、买进机器,各家的小香菇棚都发展成了标准化大棚,香菇产业渐成规模。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的后藕池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因为村里没有通公路,外地前来采购香菇的汽车也根本进不去村。每到香菇收货的时候,村民只能开着三轮车、拖拉机来回往返,就是为了把新鲜香菇尽快送到外地来采购的货车上。即便如此,新鲜香菇在坑坑洼洼泥泞的道路上一通折腾,损失了品质,卖不上价。
2020年3月,漯河市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冯运芳到任后藕池村第一书记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向上级争取了约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里公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香菇运输难的问题。
现在的后藕池村,往日泥泞的小路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道路两旁一排排各具韵味的农家小院宽敞整洁,门口贴着的春联更添喜庆。村民见面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吃过啦叔?到家里再吃两口啊”。(记者 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