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20国道驶入周口市郸城县,一座鲜红、高大的雕塑吸引着往来人员的目光,其寓意为“事在丹成”,是该县近年来倾力打造的文化符号。
为何取此四字?相传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此将“丹”炼成,郸城故称“丹成”,将悠久的历史与美好的希冀结合,便有了“事在丹成”这一文化符号。
从打造概念到构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事在丹成”是如何炼成的?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对郸城县文联副主席、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宇进行了专访,意欲探析地方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经验。
寻找灵感: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名片的灵感来自哪?闫振宇的答案是,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在采访期间,他首先向记者分享了一则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近年来郸城县丁村乡陶店村新石器遗址(即陶店遗址)陆续出土了不少陶器,有望进一步证明陶店遗址是龙山文化新时期石器遗址,疑为中国灰陶最早生产地,中国陶器之乡。闫振宇说,这一发现被证实后,郸城文明史或可向前推进2000年。
作为“文化郸城”的布道者和践行者,这种发现无疑让闫振宇感到振奋:“从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到战国时纵横家鬼谷子出生于此,再加上如今有望被进一步证实的灰陶之都,都说明了这块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这种振奋背后依然存在不少缺憾:尽管有这样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郸城仍然未能拥有与之匹配的规模文化产业或文化符号。
事实上,陈州(周口)大地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以郸城周边的县区为例:淮阳区拥有太昊陵、泥泥狗等知名符号,老子故里鹿邑县全国知名,扶沟的大程书院、雾烟山亦颇具名气。
在这一背景下,闫振宇长期奔走在打造文化郸城事业的一线,并利用自身“女书传承人”、“中州古床博物馆馆长”等优势,积极盘活资源,将故乡文化带到国内公开平台,擦亮了“事在丹成”的名片。
构筑产业:非遗特产集聚与历史文化转化协同
文化产业名片叫响之后,如何赋予其更多的内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现阶段闫振宇工作的重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该县已经注册了“事在丹成”商标,同步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了网店,其线下专卖店“王禅故里非遗特产”经营情况良好,这也标志着“事在丹成”文化名片向产业转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走访期间,记者注意到,包括天豫粉条、张集熏鸡、宁平麻花、唐桥鸭蛋、刁楼麻糖、吴台莲藕等当地非遗特色产品,在店铺内均有销售,同步打造的非遗特产网红品鉴活动效果良好。
今年春节期间,结合当地群众走亲访友需求,相关经营主体还推出了“事在丹成”王禅故里非遗特产大礼包。该商品内含多种地方特色产品,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实现了地方非遗文化的软输出。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发展长期积淀的成果,商业属性一般较弱。如果能在传承发展中赋予其良好的流通性,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将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郸城是中国书法之乡之一,结合本地特色灰陶文化,我们又打造了以‘事在丹成’为主题的文房四宝灰陶产品,未来有望成为郸城人馈赠亲朋的又一选择,持续深化区域文化输出。”谈及未来,闫振宇信心满满。(记者 贾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