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正月初六,全市上下沉浸在虎年新春的喜悦里,人们以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庆祝新年到来,在中心城区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附近,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聚会在此展开,吸引众多市民前来看演出、观展览。一时间,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门庭若市,如一场热闹的市集,空气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息。据了解,此次“虎虎生威过大年——周口市‘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展示月”活动由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周口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烘托节日氛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遗”作品构成亮丽景观
周家口木版年画、王氏秸秆画、渔鼓道情、空心挂面、周家口剪纸……丰富的“非遗”项目展位一个挨着一个,如一条长龙般在关帝庙门前广场延伸开来。前来观看“非遗”展示的市民摩肩接踵,时而踮起脚尖探望,时而拿起手机抓拍,年龄小的孩子挤在人群里,从缝隙中伸出好奇的小脑瓜,如饥似渴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给我一张吧”“排队排队,先来后到按顺序”……在周家口木版年画展位前,市民排起队伍,等待领取代表新春吉祥的年画。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制作年画,免费送给前来观赏的市民,只见他们将雕刻木板摆放在桌面,将印墨涂刷均匀,附上纸张,不一会一张墨线清晰的简易版年画便制作完成。“木版的选材主要来自于梨木,这种木材材质较细,便于刻写,同时能够较好地进行长时间保存。”展位前的穆师傅向记者介绍,制作一张周家口木版年画往往需要5步——选材、开板、雕刻、印刷、上色,最后再进行装裱。每一步工艺都很讲究技法。
在王氏秸秆画展桌前,一幅幅制作精美的秸秆画被装裱好摆放在展桌上,吸引着市民驻足观看。古朴自然的山水造型、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华贵美丽的花朵造型等等,种类丰富,寓意美好。在展示现场,记者见到了王氏秸秆画的第五代传承人王春梅。从5岁就跟着姥姥学习秸秆画的她对秸秆颇有研究。“在制作秸秆画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秸秆,有的质地偏软,有的质地偏硬,有的容易上色,有的易于保存。”王春梅说,她会根据作品的需要选用不同质地的秸秆,她指着一幅山水秸秆画说:“这幅作品需要用到玉米秸秆,因为玉米秸秆含糖分高,经过加热处理后糖分发挥作用,可以形成山水间的阴影色彩,使作品更加立体、逼真。”
除此之外,朵朵美钩编、古筝表演、穆记元宵、胡氏麦酒酿造技艺、御笔坊毛笔制作技艺等涵盖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工艺在内的“非遗”展品,也构成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使得众多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民间艺术展示民俗魅力
“抬起花轿唱起歌,吹起喇叭跳起舞。”在关帝庙门前广场,民间艺术团里的十几位老年人扮起了花轿迎亲队,尽管他们个个头发花白,但庆祝新春佳节的热情高涨。看表演的市民在花轿迎亲队四周围成一个圈,任凭老人们在里面尽情表演。“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自发组织老年艺术团,唱起歌跳起舞,感恩现在的好生活。”“新娘子”装扮者张大娘告诉记者,唱歌跳舞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调节情绪,他们每天都精神饱满,积极昂扬面对生活,现在团里的老人都是“老孩童”,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欣赏花轿迎亲表演的市民陈女士说:“过去,男女结婚就如眼前的节目一样,有人负责抬花轿,有人负责吹乐器,媒婆则在花轿前方带路。现在的新娘子都是由婚车接送到夫家,抬花轿接亲被淘汰喽!”陈女士接着说,年轻人应该看看,了解一下长辈们过去结婚的习俗,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说着笑了起来。
相约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穆乐表示,关帝庙承载了一代代周口人的文化记忆,逛庙会、赶大集早已是周口人欢度传统佳节的习俗。虎年春节来临之际,将周口“非遗”项目“搬”到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门前,就是让市民逛庙会的同时近距离触摸周口“非遗”民俗文化,唤醒记忆,感受历史,体会“非遗”的艺术美、形式美、内容美,提高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此次“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展示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还会与大家见面,届时参展的“非遗”项目有刘家糖人、益纯雪舒修面膏、海纪伦牛羊肉、阴阳健康绳结、沈丘青三彩、沈丘顾家馍、步青斋毛笔、何记牛肉、郸城泥塑、周氏针灸、布老虎、剪纸等项目。元宵节当天,关帝庙门前广场还将举办猜灯谜活动,等待市民前来,共享精美丰富的“新年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