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加快白色污染治理促进美丽河南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到,到2020年年底,郑州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日前,“禁塑令”已实施多天,《方案》落地情况如何?1月4日,记者来到郑州部分超市、饮品店了解情况。
1月1日起,郑州禁止提供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早在去年12月,记者就留意到,有不少店家贴出“郑州市相关塑料制品禁限管理规定(2020版)”,规定显示,按照《加快白色污染治理促进美丽郑州建设行动方案》(郑发改环资[2020]580号),对部分品种塑料制品实施禁限管理:禁止提供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提供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自2021年1月1日起,堂食服务禁止提供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不包括预包装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提供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包括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上自带的塑料吸管);自2021年1月1日起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提供使用用于盛装及携提物品的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包括基于卫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
对于该《方案》,市民李女士表示,以前买东西顺便就把塑料袋买了,家里的塑料袋扔得到处都是,处理起来也是件麻烦事儿,“我们家现在买东西,能不要塑料袋就不要,如果东西太多,还是会购买,但比以前买的少多了。”她表示,以后也会考虑自备购物袋,用完之后放到包里,能重复使用。
市民陈先生则表示,对该《方案》并不了解,“什么是可降解塑料制品?好像没有听说。”陈先生手里提的塑料袋是什么材质的,他表示“不了解”。
部分超市仍在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禁塑令在郑州落地情况如何?有多少人对《方案》还不了解?
1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管城区的一家丹尼斯店购物,其收银员征求记者意见后拿出一个大的塑料袋递过来。收银员表示,该超市已经将塑料袋换成了可降解塑料袋,每个0.6元。记者从收银员提供的塑料袋上了解到,其名称为可降解塑料购物袋,规格为615×(415+100×2)mm×0.027mm。该店收银员表示,他们很早就接到了通知,12月份就换成了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在超市门口观察了十多分钟发现,前来购物的市民中,大多数老年人会随身携带购物袋,并以布袋和无纺布袋为主。
此后,记者在位于城东南路的新隆嘉超市看到,该超市所有摊位使用的塑料袋均为同一种名为“塑料购物袋”的产品,规格为450×(290+75)×0.025mm,厚度≥0.025,袋子上印有“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请多次使用,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字样。购物时,工作人员会直接将市民选购商品放入购物袋,没有另外收取购物袋费用。记者向该超市纪姓负责人了解情况,该负责人表示,暂时还没有接到相关“禁塑”通知。
记者又来到位于郑州市管城区的郑商生活超市,发现该超市使用的购物袋仍为不可降解塑料袋,大袋子每个0.3元,小袋子每个0.2元。袋子上同样印有“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请多次使用,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字样。
该超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她并没有接到相关通知,目前超市仍在使用塑料袋,至于什么时候更换成可降解塑料袋,她表示“并不清楚”。
部分饮品店已接到“禁塑令”,正在落实
除了各超市、商场,塑料制品在饮品店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1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管城区金色港湾小区附近的蜜雪冰城发现,该店的点餐处摆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满了塑料吸管,打包饮品的袋子和之前一样。
该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库存,用完后将更换为纸管和可降解塑料袋。那么,即将更换的产品什么时候到货,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记者拨打该饮品店区域经理的电话,其表示,该《方案》已全部落实,所有门店均已换成纸管和可降解塑料袋,那么,为什么记者所到的这个门店并没有更换呢?更换后,产品的价格会有所调整吗?该区域经理则建议记者拨打400官方客服电话了解情况。记者拨通官方客服电话,经过长达3分钟的语音提示和数字选择后,终于转接到人工客服,但并没有人接听。
随后,记者分别通过外卖平台和到店购买两种方式,在书亦烧仙草(美景龙堂万科店、二七万达店)购买饮品,使用的同样是塑料吸管和不可降解塑料袋。
一位自称是书亦烧仙草(二七万达店)负责人的女士告诉记者,该店去年12月份就已经接到更换吸管、袋子的通知,第一批可降解塑料制品1月5日到货使用。“纸质吸管的价格比塑料吸管价格能高出一倍,但饮品价格不会有变动。目前只是通知建议我们更换成可降解塑料制品,但并没有说如果不更换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处罚。”该女士表示,相关通知是万达商场物业发出的。
河南省塑料协会:
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监督执法规定
河南省塑料协会秘书长窦俊岭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国家层面以及河南省、郑州市均下发了“禁塑令”,但从目前来看,可降解塑料应用情况并没有完全铺开。
“影响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是产量和成本。”窦俊岭说,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常见原材料为聚乳酸(PLA)和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但这两种材料的成本均较高,是传统材料的2~5倍。在消费市场情况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厂家观望的多,生产的少。单就我省而言,可降解塑料袋产量还难以满足“限塑令”后的使用需求。
“从目前来看,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消费习惯,通过消费市场带动,促进原材料生产。”窦俊岭认为。
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如何分辨超市或者外卖提供的是不是可降解塑料制品呢?
窦俊岭说,塑料袋是高分子化合物,无法单凭肉眼分辨是否可降解,因此监管和监测十分重要。“这就像买大米一样,是不是镉大米,用肉眼没法判断。”
他建议,就河南而言,应尽快研究制定可降解塑料袋的相关技术标准,完善监督执法规定。“像不可降解塑料袋虚标‘可降解’等如何进行查处,这些也都应考虑在内”。
■声音
让“限塑令”真正落到实处
“限塑令”并不是新事物,随着诸如外卖平台、快递物流、生鲜电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塑料制品之所以大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低廉”“省事便捷”等是主要原因。早在2007年我国就颁布过“限塑令”,但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广大消费者没有在思想上树立“限塑”的观念,没有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二是部分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吸引顾客,对“限塑令”执行不严,同时相应监管也存在缺位等等。
要使“限塑令”真正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合理适度地消费塑料制品。目前,多地实施的“限塑令”并非“一刀切”式的禁令,而是分阶段分场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合理规划,给民众、厂商留出适应转型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逐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依赖,让“限塑”成为常态,发挥出保护环境的效能。
与此同时,在零售端、消费端要实现“限塑”或“禁塑”,还需要在生产端加以配合。一方面在部分地区、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另一方面,要用更低价的环保产品占据市场,让不环保塑料制品的成本不再具有优势,同时不断提升环保替代产品的品质,让产品拥有生态价值的同时,也兼具实用性和经济性,做到集环保、惠民于一身,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白色污染。(记者 周兰 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