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市)到乡镇通二级公路、乡镇到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6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总体目标和16项重点任务,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源:河南政府网
总体目标明确
形成建制村到乡镇0.5小时和乡镇到县城1小时交通圈
《意见》明确,到2025年,农村交通运输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基本完善,长效管养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两网、两圈、两示范”目标,即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农村公路网络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物流便捷化的客货运输网络,形成建制村到乡镇0.5小时和乡镇到县城1小时交通圈,打造“四好农村路”交通强国示范区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先行示范区。
到2035年,高标准建成“便捷舒适、安全可靠、智慧高效、优质多样”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村交通现代化。农村交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生态环境和乡村产业互动协调,农村公路实现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按需获取的即时出行服务广泛应用,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出行无忧、畅行无阻,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到本世纪中叶,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充分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有力支撑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6项重点任务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构建广泛覆盖、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优化路网结构,加快形成县域内以乡镇为区域中心、建制村为节点,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网;提升建设品质,到2025年,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市)到乡镇通二级公路、乡镇到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实施“消危”行动,到2025年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及时处置新发现的农村公路五类桥梁,到2025年县道、乡道和通客车村道安全隐患治理达标率达到100%;加强项目管理,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工程监督,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农村公路考评体系。
健全责权明确、共治共享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强化治理能力,到2022年包含爱路护路内容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到2025年农村公路“路长制”全面建立;提升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县道和重要乡道实现数字化管理、路况自动化检测,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强路域综合治理,到2025年,建立县级有执法队、乡镇有执法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基本实现县道、乡道路域环境治理“八个无”目标,即交通标志前后500米无广告、无违法建筑物、无违法穿越公路的设施、无违法非公路标志、路基路肩边坡无非法种植物、无摆摊设点、无打谷晒场、公路用地范围内无堆积物;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安全运行。
完善科学规范、长效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健全养护机制,到2025年,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实施比例不低于总里程的5%,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0%以上;增强养护能力,到2025年,实现县县有标准化养护中心、乡乡有管养站、村村有养护室。
构建服务均等、便民惠民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城乡客运均等化,到2025年,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100%,建制村最多一次换乘到达县城比例达到100%;农村物流便捷化,到2025年,农村物流服务覆盖乡镇、建制村比例达到100%,建制村直接通邮率保持100%,快递进村覆盖率达到100%;产业运输融合化,加快形成“产、供、运、销”一体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建立支持有力、主体多元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市、县级投入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社会资本和群众参与为辅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金筹措机制;创新投资方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金融产品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
《意见》强调,省交通运输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四好农村路”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示范创建等挂钩;市、县级政府要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各级财政、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农村公路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审计部门要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营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各级资金按照规定足额及时到位、规范使用;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运营市场监管,强化对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评价,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全面推进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记者 陈斌 李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