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郭俊娟
每到番茄上市季节,延津县辛庄村都会迎来蜂拥而至的采购商。“在郑州、新乡两地市场上,有一半的番茄是我们这儿的!”延津县辛庄村番茄种植户骄傲地说。该村目前番茄种植大棚上千亩,番茄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主角。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年的种植传统,让辛庄番茄名声在外。同时,一场关乎番茄种植的技术革新,也在悄然进行着。
宜机化栽培新模式、秸秆原位还田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正在给番茄种植户带来新动力。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要设施蔬菜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的河南科技学院项目组专家团队则是新技术的研究推广者。
按照传统的种植经验,番茄种植行是与大棚长边垂直排列的,而这里种的番茄,则是顺着大棚长边依次排开。
细看之下,更多的“问题”被一一发现。“开沟起垄,长在垄上”“株距行距都变了”……这个大棚让不少种植户感到奇怪的同时,大家都认为这样种番茄,人走在大棚里更方便了。
项目组专家成员陈碧华教授说:“不仅是人,最关键的是要比机器更方便。”更适宜机械化操作,是推广新种植模式的关键。陈碧华教授解释说,就目前而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多是基于人工作业而形成的种植模式,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机械化程度低是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因此农机农艺融合是设施蔬菜发展的必由之路。
项目组专家们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一难题,在番茄种植中,新模式的核心就是1.6米的窄畦宽沟。采用该模式,机械化水平总体能达30%以上,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30%,能减少一半左右的用工量。
除了宜机化栽培新模式,专家们还研究了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
番茄秸秆还田,在很多种植户眼里,还是新鲜事儿。但专家们早就对此开展研究了。据项目组专家成员刘振威副教授介绍,与小麦等作物一样,蔬菜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残株。据估算,番茄每亩产生的秸秆量超过2吨。虽然蔬菜残株往往被忽视,但其危害并不小。按照习惯,蔬菜秸秆等废弃物基本就是乱堆乱放、一弃了之,大多数达不到利用和处理,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同时,秸秆也是病虫害传播的来源之一,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为困扰菜农的蔬菜秸秆处理难问题打开了一条新路子。茄果类蔬菜的秸秆不同于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的秸秆,其秸秆含水量高,多木质结构,且多带有小、弱果实,如果采用传统的秸秆腐解方法进行腐解,果、叶极易腐变,产生大量有害细菌、真菌,同时秸秆的木质部分腐解不彻底,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因此,项目组专家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在番茄收获后,将秸秆采收后平铺于土壤上,撒施秸秆腐熟剂并进行旋耕,随后再加入干牛粪等进行第二次旋耕,最后灌水后闷棚15-20天。包括添加腐熟剂在内的多项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腐熟速率,缩短腐熟时间,还可以杀灭土壤中各种有害菌,有效防治土传性病害的发生。新变化,让不少种植户跃跃欲试,作了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项目组专家推广的一项项新技术真是让人开了眼界,可谓是技术创新,开辟了番茄种植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