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公布及各大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划定,未来一段时间,高考志愿填报将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假期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护航招生录取工作,防止家长和考生陷入招生骗局,近日,《人民日报》全面梳理曝光了全国392所“野鸡大学”,为广大家长和考生作出重要提醒。
招生录取事关高考学子的切身利益。在这个重要节点,集体曝光392所“野鸡大学”,对于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利益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以往,在每年高考前后,各地也曾发布过“野鸡大学”名单,可如此次般“一网打尽”并不多见。此次曝光就如为广大家长和考生提供了一份全面细致的防骗指南,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只一“防”字,终究只是治标之策。若要治本,还须继续秉持和强化“打防并举”原则,并使之常态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虽然相关部门对“野鸡大学”进行了严厉整治,但“野鸡大学”就像一块顽癣,始终无法根除。
毋庸讳言,造成“野鸡大学”大行其道的根源在于我们身处“学历社会”的大环境。居心不良者正是看中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利用家长和学生的急切心理,多方勾结、上下其手、无所不用其极地通过虚假招生,大行坑蒙欺诈之术。故此,笔者在此提醒,全力防范“野鸡大学”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和铲除这一行业“毒瘤”。尽管“野鸡大学”都具有藏匿性、游击性等特点,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相关部门能够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准确把握“野鸡大学”大揽生源的特点和规律,对其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就不难抓住“野鸡大学”的“七寸”。
譬如,针对曝光名单,网监部门不妨见招拆招,运用互联网技术屏蔽或清除网络违法招生信息,让其无法藏身网络。招生陷阱和骗局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条利润巨大的倒卖考生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公安机关可按图索“迹”,定期开展打击倒卖考生信息的专项行动,通过“外打内揪”,斩断黑色产业链,最大限度从源头杜绝招生骗局。最重要的是,一旦查实违法犯罪事实,要对开办“野鸡大学”的负责人课以重罚、处以重刑,只有提升违法犯罪成本,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警示和威慑作用。此外,切实保障高招政策信息的透明化,不断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在全社会大力纠正“唯学历”“重文凭”的固有观念和价值取向等,这些也都不失为防范招生陷阱和骗局的有益做法。
彻底铲除“野鸡大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持续治理、久久为功。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压缩“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逐步让各类招生骗局无所遁形,保障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切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