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网传广西南宁、钦州等地不少学校疑似用“芒果重量”暗喻高考成绩。其中,有学校发文称:“今年盛产优质大果率高达近95%,其中超级大果(超过600克重)有近600颗,还有近30颗顶级果王。”对此,南宁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已要求学校撤回相关信息,教育部门不允许宣传高考成绩,此前已要求老师签署不发布成绩相关承诺书。
用“芒果重量”暗喻高考成绩,这种“水果喜报”不能不说极具想象力。然而,这种想象力却用错了地方。前不久,教育部照例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再次重申:“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主体的管理,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其实近年来,每到高考季节,教育部对此都会三令五申。不炒作、不宣传高考状元和成绩之类,在各大高校和舆论场也早已形成了共识和自觉。
显然,南宁、钦州等地一些学校的做法,虽然看上去“创意”十足,实则玩的只是文字游戏。从本质上讲,这种做法也是对政府禁令的公然蔑视和叫板。它钻的是制度的空子,打的是制度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制度公信力。因此,此风绝不可长,这种做法必须及时叫停,并给予相应处理。
但是,当地教育部门的处理却有些让人看不懂。既然此前“已要求老师签署承诺书”,那么,为何仅仅只是要求学校撤回相关信息,乃至连一句批评警告之类的话语都没有?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理,不仅有护短之嫌,也弱化了制度的刚性。要知道,去年山西省某中学就因违规宣传高考状元和成绩被当地教育局通报,且该校校长被取消5年内评优评模、职务晋升资格。今年,一些地方出台的文件也明确,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各种评先资格,严肃问责查处。
禁令不是唬人的稻草人,触碰红线者必须要付出代价。故此,针对这些顶风违纪的学校和个人,笔者希望当地教育部门能够拿出惩罚的“戒尺”,严厉问责相关责任人,取消学校和个人评优评先资格,并以此为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维护制度的刚性和威严,这才是公众乐见的真正“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