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据浙江日报报道,近段时间以来,杭州市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通过运作帮助对方获得杭州E类人才资格。其中一家中介单月就成交十余笔订单。
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受扭曲的社会心理驱使,为牟取不正当利益,“歪理”成为某些人奉行的“至理名言”。“人才代办”乱象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粉墨登场——中介机构胆敢破坏人才评定规则,向当事人狮子大张口,抓住的是人才身份的“奇货可居”,以及人才资格这一稀有资源。而本身不具备人才资格的当事人,之所以敢豪掷钱财,看中的无非是人才政策背后的红利与收益。譬如直接落户、租房补贴、购房摇号倾斜等。于是,这种乱象很容易在浑水摸鱼的相互勾连中一拍即合。
“人才代办”作为一种新情况、新动向,值得各地和相关部门关注和警惕。因为“人才代办”乱象具有不可小觑的破坏力、杀伤力——这种滥竽充数不仅对真正的人才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压榨了人才份额、 资源和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倘若任由这种乱象蔓延,轻则破坏地方引才大环境,重则让城市形象受损,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人才评定是一项极其严肃、审慎的工作,在秉持公平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下,具有一套严格的审核程序和评定标准。据报道,杭州市E类人才认定的资格和标准可谓相当严格。然而,“人才代办”乱象在当地露出苗头,且大有“做强做大”之趋势。显然,这表明地方人才评定工作还存在漏洞。
针对舆情,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称,“已督促相关城区认真调查核实,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这是一种积极态度。接下来,期待当地政府部门能够主动作为, 认真调查。究竟是存在权力寻租、内外勾连?还是中介机构涉嫌诈骗犯罪?无论是从“自证清白”“完善制度”的角度,还是从“惩治违法犯罪”的角度而言,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公布调查结果,说明事件原委,回应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