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近期,沈阳市开始推广应用具有“一码通城”功能的市民码。推广应用市民码,旨在避免电子码应用体系的多元设置和重复建设。然而,据媒体报道,从沈阳市的具体实践看,眼下仍有不少应用场景没有落地,诸多领域不肯接入。
推广应用“一码通城”,原本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为何在全面落地之时遭遇“肠梗阻”?在笔者看来,这里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推广应用“一码通城”的城市少而又少。“一码通城”试点政策具有倡导性,不具备强制性,在适用应用场景的行业、部门和企业眼中,“一码通城”目前还缺少政策引导和思想共鸣。此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行业、部门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固化考量,一时还难以割舍“独家垄断”和“自我价值”之下的专属权利。比如,很多部门和企业如今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和App,通过关注公众号和下载App,不仅可以宣传展示品牌形象,还可以固化目标人群,以此经营好自己的一本“经济账”和“社会效益账”。
由此可见,“一码通城”的难点、堵点并非来自技术原因,只是在于作为新生事物,社会接受程度还不高,缺乏共创、共鸣、共情之力。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推广应用“一码通城”应该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必贪大求全。据报道,沈阳市推广应用“一码通城”的自我定位是“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这种明确定位彰显了政府决策的科学谨慎和清醒认知,值得称道。而对广大行业、部门和企业来讲,也需要看到,“一码通城”是社会数字化治理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更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疫情防控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下好“全城一盘棋”,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参与。说到底,“一码通城”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既能赢得良好口碑,也能从中获取巨大的无形收益。试想,人民群众不再受制于电子码应用体系的多元设置和层层关卡,生活、消费和办事等更加方便快捷,场景体验更加优质高效,自然而然会营造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可喜局面。
从互不兼容到互联互通,从共建共创到共鸣共享,固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但笔者相信,随着“一码通城”宣传力度的加大,行业、部门和企业的涵养培护,以及数据发展红利的进一步释放,作为一种方向和目标,在全社会实行“一码通城”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有朝一日必将打破数据信息壁垒,形成“遍地开花,共享共赢”格局,让人民群众在一“码”当先的改革成果中感受时代发展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