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陈鑫
2月9日下午,平顶山市示范区财政局召开2023年度重点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区财政局工作规则和岗位职责》《区财政局工作纪律管理制度》,全面总结了2022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对2023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该局局长王斐作讲话,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2022年是极其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一年,面对多重因素冲击叠加,财政运行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全体干部职工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全力以赴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汗水,最终交出了一份向难求成、难能可贵、可圈可点的年度答卷。一是财政收支运行稳中有升、进中显优。财政收入增幅和质量始终保持全市前列,顺利实现“全年红”。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430万元,增长13.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2150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9158万元,增长29.9%,其中民生支出4874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4%。支出结构持续优化,“三保”支出稳中有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资金瓶颈。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支持“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申请新增一般债券到位资金3000万元,统筹谋划入库智慧科技产业园等专项债券项目6个,总投资26.3亿元,专项债券需求15.5亿元,申请新增专项债券到位资金7000万元。清理盘活各类存量闲置资金8559万元,申请一般公共财政补助资金20686万元,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三是释放政策红利,惠民惠企落地见效。全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兑现惠民补贴43项,发放补贴307批次3459万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亿元,退税总量和进度位居全市前三。落实奖补政策,拨付科技创新奖补资金285万元,指导企业争取科技政策资金2000余万元。争取就业补助资金388万元,全力以赴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四是精耕细作,财政管理提质增效。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建立能增能减、有保有压、能上能下的预算安排机制。建立“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支出预算余额控制支出指标余额、支出指标余额控制资金支付”的控制机制。健全完善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区镇(街道)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设置、审核和公开覆盖率均达100%。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进程,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一网通办”。五是提升效能,财政服务水平不断攀升。深化“万人助万企”,成立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财税部门联合派出3个纳税辅导组,深入企业进行纳税辅导,提升惠企政策知晓率和落实覆盖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资金支付流程,加快资金支出进度,直达资金分配率100%,支出率97.9%,居全市第二位。
会议强调,做好2023年财政工作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愚公移山的志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拉高标杆、提振精神,紧扣“一个基调”,聚焦“四型机关”、“六个财政”,抓实“六项重点工作任务”,把财政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不断实现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紧扣“一个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精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兼顾力度与节奏、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在重点领域、重点方面提升效能,注重精准。
二是打造“四型机关”。打造“学习型”机关,深入推进“十个一次”活动,拓宽理论知识体系,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真正把政策知识学深学透,把业务知识弄懂做实,把业务技能练会练精,培养一批业务能手强手。打造“实干型”机关,倡导“十破”“八改”工作法,树立“重实干、重业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形成“比担当、比干劲、比业绩、比位次”的干事氛围。打造“服务型”机关,深化制度建设,公开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实行清单式、台账式管理,严格履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打造“清廉型”机关,加强内部管理,严格上下班考勤、请销假、会议、印章、公文、财务、物品摆放等制度,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良好干部队伍形象。
三是建设“六个财政”。坚持严格做实预算编制,科学测算收支规模,严格项目立项程序,建设“科学型”财政。坚持节支增收、开源节流双向加力,持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设“保障型”财政。坚持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算好投入产出账,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建设“发展型”财政。坚持预算管理提质增效,财政改革推陈出新,提高财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建设“绩效型”财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持续防范涉及财政领域的重大风险,建设“安全型”财政。着力补齐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民生型”财政。
四是落实“六项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落实稳经济和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促消费计划、消费服务品牌等支持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收入征管机制,积极涵养和培植税源,及时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多举措多渠道组织收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资金资源统筹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经常性项目支出预算实行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着力保障“三保”、民生及重点项目支出。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聚焦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争取工作,做好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稳妥化解债务存量,进一步防范和降低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度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扩大预算管理一体化覆盖范围,提高项目储备、预算编审、预算绩效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全过程、全方位联动的财政监管机制,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落实和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