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一套80平方米只有铁架子、没有完整的墙体和屋顶的房子,居然要卖270万元。更为离奇的是还吸引了很多购房者实地看房,只因它具备学区概念,拥有温州市实验中学总校明年的上学名额。这不是离奇的故事,而是荒诞的现实。日前,温州一位房产经纪人发布学区房信息,其“卖相”和价格令网友大呼震惊。
网友的震惊不难理解。倘若是一套完好的、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子,即便售卖270万元也未必引发热议。网友的震惊在于,当前市场对于学区房的“趋之若鹜”已经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步。
可怜天下父母心。出于对孩子前程的考虑,家长争先恐后、千方百计购买一套学区房,从感情上自然可以理解。但是,面对一套没有正常房屋结构、根本不具备基本居住条件的房子,竟然有人不惜实地看房,如此荒唐剧情,咀之嚼之,令人倍感苦涩。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套所谓的“学区房”从信息发布开始便埋下了不少隐患和风险。首先,此事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来说,售卖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学区房”是否合规合法,在法律上还值得商榷。其次,一旦该套所谓“学区房”完成交易,那么,作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该套房屋产权该如何认定?正如有律师作出提醒,购买此类房子,将来很可能存在产权争议等问题。再者,面对如此奇葩的“学区房”,也很难想象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会作出怎样的应对与反弹。如果当地相关部门在极力规避的情况下重新对学区作出调配和划定,购买者到时岂不是落得个人财两空?显然,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都需要购房者谨慎为之。
近年来,热度不减的学区房概念让孩子的教育问题异化成家长的住房投资问题,这不能不让人心存隐忧。充满“黑色幽默”的温州这套受到追捧的所谓“学区房”,其实更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学区房”概念下的市场炒作乱象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无可否认,近年来,在遏制高价学区房方面,很多地方都持续出台新政,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推进学区房治理综合改革,以此共同遏制学区房炒作,取得了不错成效。只是,学区房炒作乱象有着更深层的成因,仅仅依靠政策规范约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唯有运用教育改革这只有形之手,做到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故此,想要遏制乃至彻底根除学区房炒作乱象,还需我们进行源头治理。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持续进一步平衡教育资源、最大努力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上下功夫。虽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缩小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推进实现和教育资源均衡,就有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让处于“高烧”之中学区房市场炒作乱象得以降温,让教育改革和房地产市场都逐步回归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