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沈阳市民张女士日前爆料称:“一杯13.14元的奶茶,打包费竟要4元,而且送来后奶茶外面就一个塑料袋。”媒体记者随机抽取该市5家饮品店下单发现,几乎各家都会收取1元到数元不等的打包费,而且打包费都是“隐藏”必选项。此前,还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通过外卖平台购买两个馒头,被收取两次打包费。
一个成本不到一毛钱的塑料袋,竟然收取4元的打包费。两个加起来只有一块钱的馒头,竟然被收取两次打包费。某些平台和商家这种“燕口夺泥”的“吃相”,实在过于难看。更让人无语的是,隐藏在打包费背后的“薅羊毛”套路,可谓“下手更狠”——为了稳稳赚取利益,不少商家把打包费隐藏设置成“必选项”,消费者在下单之时很容易稀里糊涂地中招。为了弥补优惠差价,一些商家针对打折订单等收取打包费,但如果计算一下订单总价,消费者就会发现并没享受到多少折扣……凡此种种,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还涉嫌构成虚假广告或者消费欺诈。
如今,下单订外卖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但打包费该怎么收?收多少?却不能任由商家说了算。虽然总体而言,打包费顶多也就是几块钱的事情。不过,与商家、平台的信誉和品牌形象相比,在打包费上玩套路、耍花样,想方设法误导乃至坑害消费者,最终结果,商家和平台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让自身为无良行为付出沉痛代价。
扭转和改变收取“打包费”的难看“吃相”,关键在于如何从严格遵从消费者意愿出发,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制度,力促打包费成为一本合情合理的明白账。把握好这一关键点,既有赖于监管部门及时跟进,念响“紧箍咒”。通过进一步加大监管巡查力度,针对涉事商家和平台作出整改要求等,以此营造诚信自律的行业风气。同时也需要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为入驻商家立规矩、定底线,在技术上解码“必选项”,增加“可选项”。对于商家而言,必须认识到这种“贪利”是一种短视行为。面对消费者,只有多一些真诚,少一点套路;多一些服务,少一些私欲,真正将消费者利益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才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赢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