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海南省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此外,自4月中下旬以来,济南、温州、东莞、遂宁等地也纷纷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场”。
作为公众出行的新形式,近年来,网约车市场发展可谓迅猛,众多中小网约车平台紧盯市场“蛋糕”,参与激烈竞争。但网约车在为公众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快速扩张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譬如,五花八门的网约车品牌往往让公众无法做出最优选择;平台“店大欺客”,司乘双方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虽然市场接近饱和,但有时等车时间过长,乘车体验不佳等。从更深层次来讲,网约车市场的无限制发展,对公交、地铁出行市场也形成了挤兑,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不小压力。据报道,以杭州市为例,目前该市市区有9万多辆注册网约车,每天客运量150万人次,已经远远超过了公交车的日均客运量,“地铁+公交车”出行在全出行结构中占比不到20%。
显然,眼下的网约车市场出现了供需错配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一哄而起、盲目跟风。这种情况与前些年的共享单车“入场”相似,无序的扩张和发展引发城市管理难题。如今,三亚市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不少城市发出饱和预警,这都是理性、清醒的做法。众所周知,城市规模决定着最优承载量,最优承载量又决定着网约车市场的合理规模。因此,上述城市的举措,表明政府部门针对网约车市场如何跑赢“下半场”已经亮出态度:当务之急,网约车市场并非一味“做大”,而是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全力推动市场“做优”。
为网约车市场准入按下“暂停键”,或对其发出饱和预警,避免无限扩张,“贪大求全”,这无疑为市场“做优”提供了契机。如何强化网约车聚合平台责任、加强平台治理,怎样更好地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如何实现市场供需的精准匹配,形成城市全出行的合理性结构,这将是未来各地政府和平台共同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