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对企业的各种约束,同时也要打破对银行准入的约束,为民营资金能进入银行业开通一个畅通的渠道,也给金融市场有个充足的竞争,使银行的经营利率与企业利润相匹配,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最近,央行再次下调利率,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确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确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炉好似是给当前实体经济的下滑铺了一层“防滑垫”。政策很有针对性,但在笔者看来,目前资金通道问题似乎并没有按照国家政策的意愿而流向政策所指,银行资金难以与实体企业相融。今年人民币贷款截至9月末增加了9.9万亿元,同比增加2.34万元,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5.3%,表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仍是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体渠道,而且这么多银行资金进入了市场,为什么实体经济依然感受不到央行的春风雨露?这个问题的根子还在银行,说明银行的贷款投放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其实资金投放选择权在市场化还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里面有各种因素阻碍着银行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密切接触,笔者从社会角度、银行角度、企业角度三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其中缘由。
从社会角度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较弱,虽然我们也涌现不少网络的创新者,但那正是因为现行的一些市场人为因素阻碍着市场交易活动,人们只有通过网络来规避经营活动中相关的一些费用。这也间接成就了像阿里巴巴、京东等一些网络平台企业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如此,我们的实体企业也并没有因交易环节费用的减少而茁壮成长,有的同样是我国生产的物品在国外买反而比国内便宜,想想不远万里的运输费用单就物流成本也不会比国内低到哪里去,但物品价格的倒挂为何频现?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出口企业承受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物流、税费等等)还是居高不下,成本推高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我们的内需拉动就变的很脆弱,十一假期我们仅到日韩就有五六百万人出国消费,这些高端消费群体为何热衷于日韩?问题就在于我们的产品失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都没有优势,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让那些高颜值的消费者停下脚步?可以试想:银行又怎么可能敢把资金投放给那些渐失竞争力的企业?
从银行角度看,央行的降息降准近年被频繁使用,央行的意图是降低市场的融资成本,向市场释放巨量流动性,以此改善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央行的另一用意是利用降准降息的市场行为来把银行的资本引导流向市场,这个与2008年用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方式大不相同,那种方法只能起一时之效,虽然当时止住了经济下滑势头,但留给市场的后患也层出不穷,它使资产泡沫加大,被吹大的资产泡沫因为与市场效率不能同步而使资产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它延续的影响力稀释着现今的政策效果,所以尽管央行一再降准降息和中期贷款便利操作(MLF)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但市场已经失去了一些弹性功能,降息降准等这些市场化的操作方式也不能拉高资产收益率了。此时,站在银行角度,肯定会把风险预期前移,所以尽管央行一再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但各个商业银行却首先考虑自身信贷资金安全,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行事。因为早先的泡沫把市场的利润率拉得很低,很多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覆盖不了银行的信贷利率,这样就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不能与银行利率相对接。所以银行资金找出路肯定会把这部分实体经济排除在外,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具有垄断性的东西,那么它一定会成为银行首选,而国有企业、政府投资的巨型项目具有这种标准特征,它们虽然低效,但垄断的好处足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所以我们就会看到银行贷款的数额虽然猛增,可真正流动到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并不是很多。
从中小企业角度看,企业向银行借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合格抵押物品,有的企业虽然有厂房、土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作为抵押物,但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些抵押物也并不是银行的最爱,因为银行害怕企业经营失败破产清算,按照现行法律的优先原则,企业破产要先付工人工资、社会保险费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等,最后才轮到银行债务,所以企业的一般抵押物品对银行吸引力也在减弱。当然银行也会看重企业产成品、半成品、在途商品、现金流量、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等,但这些选项对于银行也只能算作企业融资的辅助性指标。
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实体经济融资难是多种因素相集合而造成的,它的化解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自我修复。在宏观上我们相信金融市场往往不缺有效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缺的是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微观上我们要从价格环节入手,对竞争性价格领域要全部放开,制定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因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公平的价格机制是破除垄断的必要条件,所以,打破对企业的各种约束,同时也要打破对银行准入的约束,为民营资金能进入银行业开通一个畅通的渠道,也给金融市场有个充分的竞争,使银行的经营利率与企业利润相匹配,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实体经济不能顺畅融资的问题就能引刃而解。
(作者单位系安徽舒城农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