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采取哪一种金融监管模式,都要在不增加监管成本基础上进行;如果不顾监管改革成本,任意增加监管机构,盲目追求“高大上”金融监管模式,到头来都会得不偿失。
最近,中央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等有关内容。这预示着金融监管新模式呼之欲出,这也是当前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
在笔者看来,金融监管改革方式如何推进,监管模式如何选择,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的应是确定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只有方向准了,金融监管改革才不会走弯路,并减少监管改革成本,最终提高监管效率,发挥好维护金融秩序和确保金融安全作用。从当前看,金融监管改革应坚持“符合客观实际、实现协同一致、促进高效有序、降低监管成本”等四个方向。
符合客观实际,就是即将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既不能脱离我国金融业创新与发展现实、现有金融监管现状与监管能力,更不能超越现有金融监管法律框架,盲目照搬国外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目前金融业创新正处于发展初期,混业经营也才刚刚起步;而且,现有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模式,主要存在信息分隔、功能分散、力量不足及监管手段乏力、方式落后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下一步金融监管改革应始终围绕金融业发展现状和金融监管现状做文章,不能脱离客观金融现实,在选择金融监管模式上,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急躁冒进和好高骛远;否则,不仅难以推动我国金融监管方式进步和监管水平提高,反而会引起金融监管新的“不适症”,会诱发新的金融监管紊乱。这是尤应引起中央高层和监管部门重视的问题。
实现协同一致,就是即将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把实现协作互补、消除内部壁垒作为金融监管最大追求目标。我国目前分业监管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就在于各监管主体各自为政,监管职能定位不准,存在重叠与交叉监管现象;且监管主体相互缺乏监管协调性,金融监管部级联系机制亟待形成金融系统性监管优势。尤其,各监管主体为充分显示各自监管能量,容易导致信息“封锁”等倾向,在监管上出现很多重复监管行为,加大了监管无效劳动,使被监管者叫苦不迭,敢怒而不敢言。因此,即将铺开的金融监管改革应始终不能忘记推进协同监管这一核心改革理念,有效融合现有全部监管资源,实现监管资源科学、有效、合理配置,消除监管内在阻力,充分发挥整体监管优势;消除监管盲区和禁区,提高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促进高效有序,就是即将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把实现监管高效运转和有序进行作为金融监管改革宗旨和方向。我国当前金融分业监管模式,重要问题就在于各监管主体内部职能机构重叠过多,监管效率低下;加之各监管主体之间由于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在金融机构发生问题时,存在“马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甚至为了逃避监管责任存在相互扯皮或推诿现象发生,使本应得到及时处理的金融乱象久拖不治,最终酿成金融大患。比如今年场外配资活动,本属典型的混业经营产物,但由于各监管当局“被动监管”,没有实现协同监管,使其中问题得不到及时制止。因此,即将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应抓住监管高效和监管有序运行两个主题,把一切监管内容设计和方式都集中到这两点关键环节,简化监管程序,精干监管力量,提高监管运行效率,推进金融创新活动有序运行,开辟金融业发展新气象。
降低监管成本,就是即将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既要确保整体金融监管效能发挥,又应把降低监管成本作为始终不变的改革信条。应该说,当前我国分业监管虽然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管力量不足、整体监管效能差等问题,但监管成本依然较大。其中原因既有监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监管激励机制不活、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有受制监管主体行政分割人为加大监管成本等问题。由此,即将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应把降低监管改革成本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整体监管效能发挥和降低监管成本关系;依靠现有监管资源和监管力量,避免再盲目增设新的监管机构,实现相互间有效融合,把监管资源和监管力量发挥到最佳状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监管人员工作责任、积极性及创造性。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金融监管模式,都要在不增加监管成本基础上进行;如果不顾监管改革成本,任意增加监管机构,盲目追求“高大上”金融监管模式,到头来都会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