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什么合股?
合股通常会出现在“毫子股”或“仙股”身上。由于股价会因合股改变,公司可藉此吸引一些以股价高低来判断投资价值的市场参与者,因为他们会觉得高价股的实力较为雄厚。 另一方面,部分连年亏损的细价股,进行股本重组,可以透过合股并且消减股本面值及注销股份溢价,以减少亏损。 比如公司先将股份合并,然后削减股本,效果会更显著。例如此次中国置业控股,宣布A公司每股票面值为0.03元,将股份5合1后,每股面值升至0.15元(0.03元×5)。公司同步公布计划削减股本至0.01元(每股股份的最低面值规定),即是削减每股0.14元的面值,较没有进行合股的削减金额多0.04元 {0.14元-[(0.03元-0.01元)×5}。 而通过这样的股本消减,公司就无端端的产生了1.36亿元的削减进账,可以拨入实缴盈余用作抵销累计亏损。公司是真“高兴”啊。 下一步,通常都是供股或者配股。 股本重组以后,一来,获得的入账金额,可以抵消公司累计亏损。二来,股价合股后与股本消减的最终面值,之间差距巨大,这特别适用于有意发行新股,但股价已经跌至与股票面值相若或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因为,配股价或者供股价,不得低于公司票面值。 削减股份票面值与股价升跌无必然关系。然而,市场充斥着一些不思进取、欠缺实质业务支持的公司,往往透过股本重组以达到配股或供股抽水的目的。所以,可以理解为,合股,通常都是为了进一步的增发而做准备,做空间。而这样往往是对小股东最不利的做法。公司本身运营都做不好,只会从二级市场发新股获取资金支持。所以市场对于合股,往往解释为利空。 所以,通常股票合股后,都会再继续跌,跌了之后又再合股,周而复始,投资者往往都会对此类公司运作,深恶痛绝。 市场上,对采取此类做法的公司,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千股”。往往伴随着合股,供股,配股的“千”技操作时,公司往往还会,更改每手买卖数量(这样可以产生碎股,以便回收),更改公司名字,更换公司核数师,变更公司秘书,更改公司注册处,频繁的做收购并购(扰乱视听)。最后彻底的“改头换面”,再来一次。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中国置业这一年的“历史”吧。 当2015年3月份,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到6月初,公司股价上升到1.5港元附近,上升接近15倍之后,突然停牌,之后公司公布,中国中车拟入主中国置业投资。 6月4日,公司复牌,当日上涨284%。第二天继续保持高位,成交量突然放大,显然,市场对于中国中车入股,是充满了期待。 然而,这样的一波上冲,行情却完全没有持续性。之后一路回落。这期间,市场很关注中国中车的入股进程,但是中国置业股价却逐渐下跌。如果说这段时间进入了股灾,跟随市场大跌,还能理解,那么到了8月31日,一则公告,宣布这场烟花,终于,还是要消散的。 中车入股宣告失败,公司股价当天开盘大跌81%,基本上属于“跌没了”。也许,中国中车确实曾经考虑过想入股736。
也许,中国置业投资曾梦想过麻雀会变凤凰。 也许,有人期待,这样一个中车的海外平台,会有很多故事。 也许,这仅仅是因为港交所的借壳标准改变而导致收购不成功。 也许,还有很多故事。 也许,……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公司本身只是一个愿意卖壳的公司,自身业绩很差,是编故事还是真的卖壳失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但事件,往往总是向最坏的境遇发展。 自“宣布”中国中车终止入股后,公司股价一蹶不振,在这之前,肯定有人冲进去,曾想着搭上中国中车的高铁致富,也有人因为交易失败而痛哭。一切的一切,看似是个故事,则,最后,变成了一个笑话。 也许直到今天,当中国置业控股宣布5合1,并且消减股本后,你才能恍然大悟,原来,这家公司,明明从一开始就“不完美”。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罢了。 从合股到供股,从喜剧到悲剧,从故事到笑话,采用此类做法的公司,还有很多,甚至是数不胜数,比如近期的MASTERMIND CAP(0905.HK),公司于9月30日 公布,建议股本重组,将股份四合一,紧随削减每股面值0.99元至0.01元,因而产生进账3.47亿元,连同注销股份溢价2.99亿元,拨入实缴盈余用作抵销累计亏损。生效后,每手买卖单位将由32,000股更改为16,000股。同时,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并采纳「环球大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文名称。而公司股价,也是在这样的“千”技中,逐步的下跌,没有一丝反弹的意向。 香港确实有真正想卖壳的壳公司,但是也有不思进取的老千,到头来,卖壳归卖壳,出千归出千,望投资者擦亮眼睛,别傻傻分不清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