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金融供给抑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6-01-26 11:10:55

我国在资金总量宽裕的情况下,却有大量需要贷款的企业得不到信贷资源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化改革不够彻底,传统计划手段取消后又出现新的计划管理方式,对金融领域管得过多过死,人为造成金融抑制。本文重点讨论了贷款规模管理、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取消银行贷款规模管理

我国贷款规模管理起源于1984年,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现金投放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1998年起央行将贷款规模管理改为指导性计划,各商业银行对资金来源和用途自求平衡。2008年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为解决一度投放过快过猛的问题,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要求严格贷款规模管理,前后持续了一年多。2011年起,央行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事实上重拾贷款规模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称为“合意贷款”。计划期从过去按年分季下达变为按月甚至按旬下达。一度已经取消的贷款规模管理,在金融危机后从短期应急政策变为了长期政策。

从国际上看,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曾使用过贷款规模管理,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国家都放弃了这一数量管理方式。我国通过贷款规模对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管得过多过死,抑制了银行的活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扭曲了货币政策。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这一期间中央的决策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适度的流动性保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执行了严格的贷款规模管理和存贷比管理。贷款规模层层分解下达,到基层支行甚至按日制定规模,不得突破、不得借用。在贷款规模指标控制下,造成整体信贷资源稀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变形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二是提高了融资成本。由于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行总量分配和投放节奏控制。信贷规模的发放额度、发放时间、发放结构,与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脱节,市场需要资金时往往额度不足。年初信贷猛增,年底惜贷甚至停贷,间歇性地拉高了融资成本,人为放大了经济波动,扰乱银行与实体经济的正常经营。

三是加剧了影子银行非正常扩张。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使银行的巨额存量信贷资源无法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发放。银行往往以创新为名,开展同业、信托、理财等业务,实质是绕开监管变相发放高利率贷款,即影子银行业务。这些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掩盖了期限错配、信用违约等问题,超出了常规的统计和监测范围,成为央行无法掌握的监管盲区,其中隐藏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

贷款规模管理产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主体对利率不敏感的情况下,曾经对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监管对象日益复杂,原有的贷款规模管理束缚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总体是负面的。2014年,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改进合意贷款管理(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这对于改善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尚未从根本上解除信贷计划管理对金融市场的抑制。

中国经济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方式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无论何种形式的贷款规模管理,既无法律依据,也无行政许可。实际执行的信贷规模管理方式,如“合意”贷款,应予取消。

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自主权

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大都将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我国由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僵化,市场分割,限制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应进一步深化企业债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债券发行规则,简化发行流程,降低发债门槛,赋予企业较大的发债自主权,降低直接融资成本。

我国从1984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长期以来把这类债券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补充手段。2005年之前,企业债券只有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一个品种(一般5年以上),用于支持特定产业政策。由于融资成本低,相当于政策性融资,主要是解决商业银行短存长贷问题,满足特定行业发展的长期资金需求。从2005年起,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证监会逐步允许企业发行多种类型、多种期限的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1年及以下)、公司债券(3-5年为主)、中期票据(3-5年为主)等,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各期限的债券品种格局。

2007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共发行企业债券18.2万亿元。截至2014年底存量企业债券余额为12.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7年的3.8%提高到10.4%。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一般比商业银行贷款低,条款灵活,分担了金融体系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风险,支持了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但是同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育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股轻债。发行债券与发行股票都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手段,相比之下股票发行条件要严于债券,投资股票的风险也要高于债券。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一般远远高于股票市场,如美国2014年底债券市场上存量企业债券为20万亿美元,是股票总市值的2倍;德国企业债券是股票总市值的1.5倍。东亚国家这一比例与欧美相比较低,但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场也基本相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仅为股票市场的1/3强。企业融资更倾向于银行贷款和IPO股权融资,而不是发行债券。

二是重大轻小。大型国有企业发债容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债困难。2014年全年,共有1757家企业发行3720只债券,融资4.5万亿元,基本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房地产行业,其中国有企业达1328家,融资占比超过90%。发债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大多在5亿元以上。债券市场成为这些行业大企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而对中小企业支持严重不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

首先,发行审批制度改革滞后。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行政审批转向注册制。债券的投资风险远小于股票,但债券发行改革的推进步伐落后于股票发行,抑制了债券市场规模。从1999年开始,我国新股发行已经从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注册制改革也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发改委和证监会主管的企业债、公司债等品种仍需事前审批,对发债企业的资质进行行政审核,力求债券兑付“零风险”。债券市场的规律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风险应由债权人和债务人自行承担,与政府无关,主管部门完全可以放开注册。

其次,发行标准不合理。如企业债发行除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外,还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公司债虽不要求三年连续盈利,但净资产要求超过3000万元;中期票据发行则要求主体评级AA-以上。这些发行条件基本是从规避违约风险的角度出发设定的,对中小企业而言,构成了较高的门槛。目前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基本都已发债,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空间非常有限。现在评级机构对企业发债信用的评定有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比现在主管部门设定的这些门槛更为科学合理。考虑到债券市场上投资人依据评级自主承担决策风险,继续由政府设定企业债券准入门槛已无必要。

第三,交易市场分割。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要分割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部分,各由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一般来说,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既可获得稳定收益,也可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一个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如果要到另一个市场上变现,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客观上限制了债券的流动性,也就降低了债券的投资价值,妨碍了债券市场做大规模。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每个市场的主管部门不愿意看到自己管辖的市场出现兑付风险,因而倾向于对中小企业设置各种门槛来限制其在自己的市场融资。

做大债市是化解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债券市场具有长期资金充裕、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但是,当前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各项政策中,尚未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渠道。未来一个时期,做大债市可以有效解决银行期限错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中小企业告贷无门等突出问题。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替换、承接、支持三种方式。

替换:利用中长期企业债券融资替换银行中长期贷款。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较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国有企业的中长期项目,出现了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这些长期贷款占用信贷规模,加上受存贷比考核指标约束,使看似庞大的银行资产实际资金使用规模并不大。企业债券融资期限可以长达10年以上,而且融资成本也较银行贷款低。截至2015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信贷高达52万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平均为6.5%。而企业债券融资利率则低得多,如AAA级5年期公司债发行利率8年来平均为4.7%,仅为同期货款价格的七成。如果这些中长期项目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替换部分中长期贷款,既可以实实在在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也可以使银行减少中长期贷款占用的信贷规模,把这些盘活的资金用于扶植中小企业、实体经济。

承接:用正规的直接融资承接非常规融资。近年来,在日趋严格的银行贷款规模管理和存贷比管理之下,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很多银行资金通过证券、信托等通道,以“非标”形式迂回贷给企业,拉长了融资链条。目前企业到手的融资成本一般都在年利率10%以上。如果放开企业债券融资市场,将这部分融资需求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就可以省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融资成本可以降低至6%左右。

支持:通过企业债券市场支持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可以在债券市场上直接发债融资。民营银行、小贷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可以直接发债融资,它们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中小企业,客观上可以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力解决中小企业债信不足难以发债的问题。

发挥债券市场作用化解企业融资困境,还是要在深化改革方向寻找出路,增强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具体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注册制。人民银行主管的中期票据2007年实行注册制发行以来,从无到有,已占据债券市场1/3规模,说明注册制有利于企业债券市场扩大规模。按照《证券法》第10条规定,包括债券在内的证券发行要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我国应尽快修订《证券法》相关条款,允许发改委和证监会主管的债券品种实施注册制。

二是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标准。三个政府主管部门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制定各部门统一的发行注册条件和规则。完善债券评级机构的相关制度规范,逐步使债券评级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发债风险程度。

三是面向中小创新企业发行新债券品种。在没有修改《证券法》、企业债券尚未全面实行注册之前,可以考虑针对盈利和净资产水平不高的创新创业企业定向发行债券,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建立互联互通的交易市场。允许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不同品种能够到对方市场挂牌交易,优化各家债券托管机构的电子化连接,提高债券跨市场转托管效率。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入市。(编辑 欧阳觅剑)

标签: 抑制 金融

猜你喜欢

零距离服务为企业送来“及时雨” 帮助企业解决发

多亏了省‘四送一服’工作组的帮忙,不仅促成我们与江南大学的合作,还帮助引进专家团队...更多

2021-11-24 14:25:41

“跨界”炒期货巨亏 豪悦护理承认未严格按规套期

近期豪悦护理(605009)跨界炒期货巨亏的消息一度引起热议,上交所也下发监管工作函对豪悦护理进行追...更多

2021-10-25 19:59:53

多家银行迁移公众号 “加减法”背后有何取舍?

作为重要的资讯输出及服务窗口,公众号早已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标配,不过,继近期部分银行整合手机银...更多

2021-10-21 22:35:12

电影《长津湖》上映七天淘票票口碑9.5分 连续打

截至10月6日,据灯塔专业版,电影《长津湖》上映7天以来累计票房已超26亿元,连续打破13项影史纪录...更多

2021-10-09 13:24:27

能源价格大涨引发连锁反应 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刺激

国际天然气产量供不应求刺激其价格飙升,尤其按照欧洲天然气交易的基准,荷兰产权转让基金(TTF)中心...更多

2021-10-09 09:33:10

2025年版权业增加值GDP占比达7.5% 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更多

2021-09-23 22:10:34

爱乐达发布公告:实控人拟合计减持公司不超2.18%

9月10日晚间,爱乐达(300696)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范庆新、冉光文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大...更多

2021-09-13 15:43:27

贩卖情怀遇上新秀崛起 老字号汽水四面楚歌的状况

摩奇桃汁、袋儿淋、瓷罐酸奶、旭日升……这些80后曾经攒着零花钱才能买的饮料,如今在市场上却是四...更多

2021-09-13 15:11:37

北京今年将继续评出100个网红打卡地 涉及10大主

9月8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指导,北京市旅...更多

2021-09-08 15:16:54

安徽:强化制度保障 规范秩序让市场主体跑得更快

从规范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企业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到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市场监管领域近...更多

2021-09-08 08: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