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启科创板指数投资时代的公募基金产品——首批科创50ETF正式上市交易。对于投资者而言,首批科创50ETF的推出,开通了投资者低门槛“进场”科创板的重要投资渠道,同时可通过科创50指数化投资,分享科创板红利。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公募基金处获悉,首批科创50ETF建仓基本完成。据记者观察,目前首批4只科创50ETF净值已发生细微变化。
首批科创50ETF
均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科创50ETF产品是为投资者,尤其是未开通科创板交易权限的投资者能够“一揽子”参与科创板优质公司投资布局的创新投资工具,因认购门槛低(1000元起),被市场称为“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投资机会的利器”。
从发行结构来看,首批科创50ETF均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9日最新数据,4只科创50ETF的平均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占比达到92.65%。除获得个人投资者的大力追捧外,首批科创50ETF也出现了多家机构的身影,如国新投资、巴克莱银行、野村新加坡有限公司等。
工银瑞信指数投资中心投资部副总监、工银科创ETF基金经理赵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周期是未来A股市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科创板对于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投资及配置意义。科创ETF跟踪科创板的核心指数,是整个板块优中选优的核心资产,其配置价值值得关注和重视。”
目前,投资者可选择的首批科创50ETF基金共有4只,分别是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和工银瑞信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
从产品选择上,首批4只科创50ETF的基金团队各有千秋:华泰柏瑞是国内首批ETF管理人之一,有14年管理沪深400ETF的投资经验,至今保持零操作失误;易方达是创业板的首只ETF开发者;华夏基金是目前境内权益类ETF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工银瑞信的跟踪误差控制同样位居行业前列,且已形成完善做市商服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记者发现,4只基金产品的累计净值已发生细微变化,说明产品已开始进入建仓期。与此同时,根据基金运作需求,4只基金均在上市前进行了折算,数据显示,目前易方达、华泰柏瑞、华夏、工银瑞信的最新净值分别为1.4392元、1.4423元、1.4393元、1.4388元。
风险角度而言,由于分析并投资科创板个股的难度本身就较大,而科创50ETF产品是分散投资于科创板市场的50只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龙头公司。因此,以指数投资的方式参与科创板,大幅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对于目前市场较为担忧的“科创板ETF设置20%涨跌幅”这一设置,有基金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和底层资产的涨跌幅是相同的,实际上对于基金操作并没有影响。”
事实上,多家公募机构普遍认为,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说明科技股更适合指数化投资。因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多偏向“硬科技”,行业技术门槛高,不易被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所理解,通过个股参与科创板风险较高。而通过指数化的方式,买入相应的ETF可以分散风险,充分享有科创板整体的红利。
会引发资金追捧吗?
在首批科创50ETF产品还未“出世”之前,就已经受到资金的火热追捧。回溯这4只产品的发行情况,2020年9月22日,首批科创50ETF产品正式开售,且发行期限仅有一天。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发现,4只产品发行时期的单日认购规模总额至少达到1042亿元,而最终确认金额仅209.71亿元,平均配售比例仅为20%左右。
那么,今日首批4只科创50ETF上市交易后,还会再次引发资金的追捧吗?华泰柏瑞科创板ETF基金经理柳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从4只产品发行的情况来看,科创板ETF最后采取了比例配售的方式,很多投资者未能完全确认其认购的份额。经过发行前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和路演活动,很多投资者都认识到了投资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创板ETF也降低了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的门槛,因此,我们认为上市后还将吸引一部分投资者买入。”
作为备受市场关注的明星基金产品,不少投资者认为当前科创板估值偏高,对于投资者而言,目前这个时点是投资科创ETF的好时机吗?华泰柏瑞科创板ETF基金经理柳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是对科技人才和资本的竞争,而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对于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激励机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将有望扮演开拓者和领头羊的角色,最大化地分享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红利。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在目前的时间点通过科创板ETF投资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好的投资选择之一。
“我们认为,用传统的估值方法来对科创板企业进行估值是难言合理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关注于技术本身,也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学术或者产业背景、所在行业的前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以及研发成功后的市场空间。只要经过分析认为这个企业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且研发成功后能够有很旺盛的下游需求,那么这个企业当前的财务指标就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柳军表示。记者 王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