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记者从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处获悉,上周(8月23日至29日)集合信托成立市场行情反弹,成立规模大幅增加;而发行市场则出现遇冷的情况,规模有较大幅度下滑。
对于上周集合信托成立规模的反弹,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既有非标类产品募集情况回暖的影响,也受到超大规模产品成立的偶然性因素影响。
那么,长期来看,在传统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哪类产品被视为信托公司未来布局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成立规模大幅增加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行情反弹,成立规模大幅增加。
具体来看,上周共有359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增加0.56%;成立规模150.21亿元,环比增加65.61%。
对于上周集合信托成立规模的反弹,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告诉记者,既有非标类产品募集情况回暖的影响,也受到超大规模产品成立的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上周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产品成立规模出现超大幅反弹。
据统计,上周金融类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97.99亿元,环比增加50.17%;房地产类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32.99亿元,环比增加3.16倍;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15.37亿元,环比增加50.86%;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3.31亿元,环比减少54.82%。
“房地产信托产品目前依然实行余额管控,受监管影响较大,而从规模方面看,地产信托整体趋势还是下滑的。”有信托行业观察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该人士还表示,从近期房企非标违约等风险事件来看,违约主体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中小型房企扩大到大型头部房企,这对市场情绪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关注房企在包括负债和流动性压力、土储布局和销售回款能力、融资渠道以及隐含债务风险等方面的情况。”该人士进一步分析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今年以来集合信托市场累计成立集合产品19762款,累计成立规模12399.81亿元。
发行市场遇冷
另一方面,记者注意到,上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遇冷,发行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上周共40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318款,环比增加3.25%;发行规模325.45亿元,环比减少18.29%。
其中,标品信托发行94款,环比减少18.30%;发行规模84.04亿元,环比减少23.96%。
而从产品类型来看,投向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产品依旧占据主流,混合类和权益类等追求更高收益的产品则是信托公司布局的重要领域。“这是由信托公司拥有的客户群体构成决定的,现阶段的标品信托产品更多偏向于替代非标固收类产品。”喻智分析称。
非标类产品方面,记者注意到,上周其发行数量为224款,环比增加16.06%。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表示,在标品信托发行数量连续三周的上扬后,非标类产品也出现暂时的反弹。
收益率方面,非标类集合信托产品也有所回升。具体来看,上周成立的非标类集合信托产品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6.95%,环比增加0.10个百分点;集合产品周平均期限为1.79年,环比增加0.02年。
其中,投向房地产和工商企业领域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增长较为显著。
据统计,上周金融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67%,环比增加0.01个百分点;房地产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08%,环比增加0.28个百分点;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02%,环比增加0.38个百分点;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18%,环比减少0.02个百分点。
布局哪类产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传统业务受限的情况下,信托行业资产规模下降的同时,开展债券投资业务的信托公司越来越多。而“固收+”产品也被视为信托公司未来布局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喻智表示,作为标品市场穿越牛熊的一类成熟产品,“固收+”产品是信托公司在标品信托领域发力时努力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一种选择,希望实现“稳定打底+收益增强”的产品收益效果。
有分析认为,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短期内,信托投资者从原来相对较高收益的非标类产品转向浮动收益型产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现阶段信托公司往往还是在固收类资产配置上下更大的力气,这也是其投研能力和客户结构相适应的体现。
“但纯债类配置的信托计划收益会有较为明显的短板,信托公司需要提高产品的预期收益,从而保持信托产品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的优势。”喻智分析称,“固收+”类信托产品就是其中的典型。
具体来看,“固定收益+”是通过构建一个大部分资产配置大概率获得稳健收益的资产,同时少部分产品配置有浮动收益的高风险资产,如“固收+可转债”“固收+阿尔法策略”和“固收+低波高分红股票策略+网下打新”等。
不过,第三方财富理财师莉莉(化名)告诉记者,对于“固收+”产品,从根本上看,支撑其获得相对稳定且较高收益预期的往往是“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逻辑。在这样的逻辑下,投资者依然需要注意到市场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股市和债市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等情况。
“而从长期配置角度,将‘固收+’产品作为固收投资的一种替代的思路则问题不大。不过,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相对长期的坚守和对一定回撤的忍耐。”莉莉进一步指出。